浙江农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以科教浸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研参与率100%学术深造率超65%
本报讯 “王老师,我考研已经通过并被拟录取了。接下来,将继续从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发。谢谢您多年来的关心指导,如果没能加入您的项目团队,我科研创新和考研肯定没有这么顺利。”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季馨雨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收到预录取信息的第一时间,她就向学业导师王星报告好消息。
浙江农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大学一年级就开始配备学业导师。学生入学1个月后进行科研轮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在学科的5个科研团队进行轮训,轮训1个月后,通过师生双选的方式进入导师团队。季馨雨因为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充满了兴趣,因此在大一第一学期,就通过科研轮训和师生互选,进入王星老师导学团队,开始跟着导师做实验。
与季馨雨一样,浙江农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傅浩宇也是通过科研轮训和师生互选,进入杨胜祥、王星老师导学团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最终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就读研究生,继续奋斗在新农药创制的道路上。
浙江农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内农林高校中较早组建的应用化学专业之一。近年来。该专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创新构建科教融汇浸润式育人生态,通过科研轮训等多维成长平台系统性改革,探索出一条学术素养与人格塑造并重、科研训练与全面发展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近6年,学生科研参与率达100%,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增长190%。
作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的重要举措之一,浙江农林大学要求所有低年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每月轮换进入不同学科方向的科研团队,在化学学科团队体验创造新物质的奥妙、在材料学科实验室参与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改良、在林工学科实验室开展林产化学高值化加工。
轮训结束后,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将根据兴趣匹配导师,同时导师团队从科研潜力、职业规划、性格特质等维度综合研判,最终形成“一生双师”配置。这种“双螺旋”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专业学生获“互联网+”国家级奖项2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设计竞赛等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45项。
与此同时,应用化学专业还将科研训练、双创实践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学科竞赛导论》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学科竞赛。同时,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36人,实现本硕贯通培养,毕业生学术深造率提升至65%。通过打造“科研反哺教学案例库”等平台,创新“出彩勋章”多元评价体系,设立10类个性化赛道,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真正实现人人出彩。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