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西湖实验室:跑出新药研发“浙江速度”

  立项与市场脱节、临床资源壁垒高筑、中试资金长期缺位……在生物医药创新链条中,成果转化被视为“死亡之谷”,而位于杭州的西湖实验室正在探索破局之道:通过“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创业孵育+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模式,成立不到5年,其孵化的15家企业总估值超80亿元,累计完成融资超12亿元,其中4家入选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2家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在这里,一条覆盖“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的创新生态链,让我们看到科技成果转化新的可能性。

  为更好地衔接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双向互动,西湖实验室搭建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三方联动机制。据悉,西湖实验室从项目立项开始就由学术界和产业界专家共同参与评估,确保科研方向既瞄准“无人区”,又对接“市场端”。“西湖实验室每年筛选出3~5项看准的基础研究成果,跳过学术论证的等待时间,直接通过小微企业进行小体量的药物研发,大大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西湖实验室主任于洪涛介绍。

  “很多高校或科研院所做的是‘0到1’的事情,但在西湖实验室,则要从0进阶到10。”西湖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王廷亮介绍,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双螺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和科创产融中心,科学家们得以减轻“研发—转化”的双重负担。概念验证中心聚焦技术可行性验证,提供包括价值评估、专利布局、初步药效测试等核心服务;科创产融中心则打通资本与产业链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和市场化运作,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题。

  以抗新冠药物研发为例,疫情初期,于洪涛迅速集结了来自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AI药物设计、药物化学、安评毒理等多学科领域的攻坚队伍,利用DEL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筛选药物,同步孵化西湖制药开展转化。政府开辟绿色通道,资本快速注入,仅一年时间即迅速完成了药物临床试验,实现了一款原创新药的“浙江研发、浙江转化、浙江生产”,临床效果优于已上市药物。

  在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在运用独特的红细胞改造技术,制备新一代抗肿瘤药物WTX-212。作为西湖实验室首批孵化的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从实验室的一项红细胞靶向递送技术起步,如今已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免疫耐药晚期实体肿瘤的红细胞药物,并实现了首例实体瘤患者的完全治愈。

  “在这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企业创始人高晓飞教授表示,西湖实验室不仅通过“一事一议”专项给予支持,还协助完成PCT国际专利布局,并推动与临床机构的深度合作,加速了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进程。

  长期以来,对于符合实验室主攻方向、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项目,实验室予以“一事一议”支持,加快推进创新成果的研发人员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快速在临床上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显著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

  成果转化的核心是“人”。实验室通过“以才引才”策略,吸引付向东、管坤良、李波等顶尖科学家加盟,形成“顶尖人才领衔、青年人才奋飞”的雁阵梯队。针对出站博士后群体,实验室首创“开拓学者”计划,遴选优秀出站博士后支持其在顶尖或杰出科学家团队接续培养,已有多位入选者获得国内知名高校独立实验室负责人职位(PI)。

  作为省市区重点支持建设的浙江省实验室,创新资源与平台共享一直是西湖实验室努力的方向。为此,实验室在提供冷冻电镜高分辨率结构解析、蛋白质谱的高效测试分析、蛋白质从头设计等尖端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药物筛选、药化分析和制剂优化等子平台的产业赋能平台,为杭州区域内生物医药创新主体赋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有效缩短药物研发和新型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周期。此外,西湖实验室还主动部署建设WeKwikGene质粒共享库,免费存储、分发、注释分子生物学工具,满足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不同发展周期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生物学分析研究工具依赖需求。

  面向未来,西湖实验室将继续聚焦衰老及相关疾病机制研究,强化源头创新与产业应用结合,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生命健康创新平台,为杭州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陈路漫


科技金融时报 一版要闻 00001 西湖实验室:跑出新药研发“浙江速度” 2025-05-16 科技金融时报2025-05-160000100002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