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浙江开展企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改革

身份在院校 转化在企业

  本报讯 最近,传化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生物产品研发主任工程师陈晓超心情大好,走完相关手续流程后,就将正式入编浙江省农科院,实现“身份在院校、转化在企业”。

  走进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的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绿色小番茄、多彩油菜让人心情愉悦,隔壁的育种科研温室、数字种苗工厂等先进农业设施也格外显眼。这里是传化农业的大本营,也是陈晓超工作的地方。

  传化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荣松表示,他们一直注重以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2023年还和湘湖实验室共建生物种业联合创新中心,后者是全省唯一一家农业领域的省实验室,陈晓超正是从湘湖实验室“共享”到企业的对口人才。然而,当初面对企业的“橄榄枝”,陈晓超有点犹豫,担心企业发展不稳定。

  而这,正是浙江不少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今年浙江省“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才比较看重编制,因而急需畅通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通的通道。

  “这条双向通道,也是浙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浙江省经信厅产业人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在省委人才办的牵头下,浙江开展企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改革,让人才既可以依托科研院所保持“学术道路”,也能借助企业平台开展技术成果落地转化,走“实践道路”。

  如今,消除了后顾之忧的陈晓超干劲十足。今年,传化农业与湘湖实验室联合启动了大豆研发项目,博士期间主攻生物育种的他,决心大展拳脚,要在大豆种子发育和耐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看似简单的“校企双聘”改革,背后却是多年来难以逾越的门槛。比如企业人才入编高校的条件如何确定?人才入编后,是否仍能享受企业所在地人才政策?双聘人才是否仍可作为企业人才纳入当地政府考核指标?……为此,浙江已经探索出入编省属院校型、入编地方院校型、不入编合作型等3种合作模式,并配套相关政策打通各种梗阻,目前已推动9个试点案例签约。

  在不少企业负责人看来,此次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人才提供了更多元的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接下来,浙江将支持各地结合企业、人才、院校实际开展试点、推动扩面,以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郑亚丽 王少卿 贾祺


科技金融时报 一版要闻 00001 身份在院校 转化在企业 2025-05-13 科技金融时报2025-05-130000100005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