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以“知识聚变”激活“创新裂变”
走进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四轮驱动的小车正在五层货架前精准抓取饮料,这台斩获浙江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的购物机器人,背后是乘浪战队历时三个月的运动控制算法迭代。在这里,还有近百台正在“孵化”的“上天入地下海”的机器人——从垃圾分类到农业管理,从机甲格斗到深海探测,许多跨学科的才思火花正在机械、代码和电路里碰撞。
“我们建有1000平方米可重组竞赛场地,支持校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10多种比赛场景的搭建,还配置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CNC机床等设备,可满足学生日常零部件加工制作需求。”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朱新杰介绍道。
基地不仅为喜爱从事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学生群体提供指导与支持,邀请企业和知名专家讲授工业机器人应用、三维扫描等前沿技术,帮助各大团队了解最新动态,开设朋辈课堂,请身边各类“大咖们”现身分享经验,促进深度交流学习,还配有培训室、设备图书馆等功能区,为学生提供场地支持与资源保障。全校的机器人爱好者汇聚于此,开启他们的“梦想之旅”。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兵介绍,“围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以‘创意激发—创新驱动—实践强化’为路径的机械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改革。”2019年起,学院每年举办本科毕业设计展,全方位展示机械学子的科创成果,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朋辈互助,有效提升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水平。2023年,学院牵头建设了“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为全校学生提供场地支持与资源保障,支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学科竞赛与学生实践项目培育,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对标重要科创赛事,推动科教融合。Hello World战队、RoboMaster竞赛工作室、ASABE国际大学生农业机器人竞赛工作室等依托基地资源提升创新力,基地已然成为汇聚多学科背景的工程爱好者的实践舞台。
机械工程学院鼓励创新与实践的良好氛围,激发着校友高庆不断思考,在不懈努力下,他把Engineering For Life团队一系列极具潜力的研究成果“搬出”实验室。“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远远不够,要把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高庆说,当团队在生物3D打印基础研究已然做到国际领先水平时,他毅然决定走出学术圈,带着所学所想投入产业化探索,并依托学院的生物制造实验室,于2017年与贺永教授一起创立苏州永沁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迈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步。
像这样的案例,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同样比比皆是,该学院始终将创新基因的培育深度融入拔尖人才培养全周期,持续激发“知识聚变”的力量,引导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实现创新突破。
2004届混合班院友、浙江创邻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晨坦言,跨界思维碰撞为其打开创新视野,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突破的“催化剂”。
张晨创立的创邻科技专注高效数据关联与智能分析,为金融风控、供应链优化、智慧政务等场景提供快速关联解决方案。企业名字来源蕴含着“链接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也体现着张晨对于“链接”的重视。这份价值导向,正源自于竺院“混合班”开放交叉的育人理念,学院通过打破专业壁垒,促进交叉合作,鼓励前沿探索,致力于培育出一大批兼具硬核技术、系统思维、跨界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在竺院,我收获了不同视角碰撞所带来的新奇,帮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思维方法面对世界。”张晨说。
如今,竺可桢学院院友企业已成长为经济创新发展的一股强劲力量。其中,拼多多、光启科技、矽力杰、禾迈电子等28家上市公司占浙大校友上市公司总数近十分之一;群核科技、Xreal、非夕科技等7家独角兽企业占浙大校友独角兽企业总数超五分之一。
传统文化如何创新传承?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聚焦数字人文研究,致力于古籍智能化、学术地图可视化和AI驱动的文史问答系统开发,通过“文史大数据实验室”和三大平台(“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智慧古籍平台”“云四库智能问答”),将传统人文学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古籍资源“上线”,活化古籍的利用,让古籍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我们的创新在于用数字技术赋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徐永明表示,“学术地图发布平台” 让文史数据结构化、可视化,“智慧古籍平台”让大众参与古籍的线上整理,扫除古籍阅读的障碍,让古籍“飞入寻常百姓家”,“云四库智能问答”让AI真正理解传统文化。本报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