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汽车】

强制不起火、不爆炸

2026年动力电池新规将迎来升级

  日前,工信部已经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新规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强制性要求,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这也将倒逼行业技术升级,头部企业已提前布局。新规下电池成本或增20%,但将终结热失控风险,推动新能源汽车保费下降。

  新国标强化动力电池安全要求,相比此前规定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新国标大幅提升安全门槛,具体内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所有监测点温度不得超过60℃。

  同时,测试标准也全面升级。新规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要有防护能力,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乘用车电池包全部适用该标准,覆盖范围更广。

  针对当前快速发展的超快充技术,新国标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电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SOC 20%~80%)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以确保长期快充不会出现性能衰减或安全隐患。

  据了解,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2026年7月1日起执行;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2027年7月1日起执行。此次标准升级,将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去年9月,宁德时代总裁曾毓群公开指出,当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电池的安全系数远远不够。他说,先把竞争放在一边,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建立绝对的安全标准红线。

  新规将倒逼车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和热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电池安全性能。例如,电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强度防撞梁,热失控防护材料需满足耐高温、阻燃等特性。行业测算显示,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将增加约15%~20%。对于电池企业而言,落后产能/产品将加速淘汰出局。技术实力偏弱、产品安全冗余不够的二三线电池厂,将面临巨大的改造压力甚至生存危机,而头部企业将得以巩固自身护城河。

  具体来看,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头部企业都已做好技术储备。宁德时代CTP3.0麒麟电池采用横纵梁加强结构,抗挤压能力提升30%;比亚迪刀片电池搭载自研“智慧眼”系统,可提前10分钟预警热失控。

  与此同时,2025年将成为动力电池超快充技术从高端试水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华为与江淮合作推出的尊界S800增程版搭载了峰值充电倍率达到6C的技术;比亚迪基于其第二代刀片电池技术发布的超级e平台,更是宣称峰值可达10C,平均倍率亦达6C。小鹏汽车宣布其2025款G6、G9车型“标配5C快充”。随着超快充技术的推广和下放到20万元价格以下的主流细分市场。有数据预测,到2025年,支持高电压快充的车型渗透率有望超过三成。

  随着新标准的即将落地,未来动力电池安全性以及高压充电安全性将得到明显提高,保险公司的赔付比例和金额因此也有望下降,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保费下降。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由于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燃烧的事故,已经带走很多条生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被置于聚光灯下。新能源汽车时代被视为标配的两项核心技术智驾安全和技术安全都受到了质疑,而且两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中,火势往往会在几分钟内迅速蔓延全车,扑灭难度极大,燃烧过程中甚至伴随爆炸。事实上,锂电池的化学特性决定了其先天风险。2024年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新能源车自燃率(万分之0.44)虽略低于燃油车(万分之0.58),但其燃烧速度和破坏性远超后者。近期,小米SU7的事故就是如此,车辆碰撞后火势迅速蔓延全车,最终导致乘员失去逃生机会。

  因此,在新标准的指导下,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应该更加明确动力电池安全性的目标,在设计阶段就应确保电池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避免发生热失控等安全情况。

  长期来看,新国标的实施将驱动整个行业注重“绝对安全”,这也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竞争升级,将推动行业趋向“精耕细作”的道路。本报记者 王增益


科技金融时报 【汽车】 00003 2026年动力电池新规将迎来升级 2025-05-06 科技金融时报2025-05-060000300017 2 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