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名院士专家齐聚杭州,激活智慧林业发展新引擎
第六届中国智慧林业大会在浙举行
本报讯 4月26日~27日,由中国林学会主办,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和浙江农林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智慧林业大会(CSFC2025)在杭州市临安区举行。500多名来自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院士专家、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参加大会。
智慧林业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本次大会围绕“数智林草,慧聚浙里”的主题,集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专题论坛、海报展示、成果展览等于一体,旨在全方位展现林草信息化建设成效,集聚各方力量,加强智慧林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我国林草信息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林草行业的深度交叉融合,赋能林草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全方位高质量推进林业智慧化发展。
大会设1个主会场和林草遥感与智能监测、森林经营与智能决策、气候智慧林业与智慧生态、林木表型与智慧培育、林草感知与智能装备、灾害监测与智慧保护、智慧林业企业家论坛等9个分会场。其中,主会场分别作了2个主旨报告和4个专题报告,各分会场分别作了特邀报告44个、专题报告41个和研究生报告55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认为,智慧农林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工业装备技术与现代农林业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我国农林业通过自身特性推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如无人驾驶拖拉机、北斗导航精密播种、高分辨率遥感等技术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精准度。未来,我国农林业将呈现绿色、现代、智慧三大基本特征,并从五个方面发力:加强 AI农林业研究应用,培育相关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统筹推进智慧农林业与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构建农林产品智慧供应链,实现全流程数据管控;发展农林业数字创意产业,优化农林业功能结构,全面推动农林业现代化转型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表示,要深刻认识到双碳目标是我国引领新一代产业升级与能源革命的时代契机。聚焦能源供应端与消费端的产业革新,要深入推动钢铁、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重点行业进行低碳/无碳技术转型,强调信息化赋能产业新发展,争取最终摆脱对含碳资源的依赖;聚焦人为固碳端的“兜底”保障,要坚持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固碳路径,由碳基产业向炭基产业转变,构建生态系统“持久碳汇”。
会议期间举行了林草行业大模型——林龙大模型的发布仪式。目前,林龙大模型已在“三北”工程示范区、国家公园、国有林场等投入应用,将为智慧林草全行业垂直领域的科研、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大模型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智慧林草研究和应用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林草高质量发展装上了人工智能的普惠引擎,将显著提升林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大会还举行了高价值专利转让签约仪式,发布了智慧林草产业发展倡议书。
会议期间举办了智慧林业企业家论坛。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企业将进一步加快新一代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发进程,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技术解决方案。
大会主席、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冯海林教授表示,近年来,学院一直深耕智慧林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林业信息化、林业信息感知与人工智能方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研发的软硬件产品在全国推广使用。本次大会集中展示了我国智慧林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行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将有力主推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