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实验室张少龙:科研就像小马过河
![]() |
开栏语
在浙江这片创新热土上,科学家的探索从未止步。他们以理想为灯,以坚持为舵,在未知领域开疆拓土。本报今起全新推出《对话·科学家》专栏,带你直击科研一线,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科研的浪漫与韧性。
对话·科学家
“小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想做什么,我说想当科学家。虽然那时候连科学家具体干什么都不清楚,但就觉得做研究、创造新事物很酷。”坐在良渚实验室的会议室里,张少龙回忆起儿时的“模糊理想”时,眼里依然带着光。如今,这位33岁的“双创型”副研究员,正在用一项颠覆性技术——CAR巨噬细胞在体编辑疗法,向实体肿瘤发起挑战。
不走寻常路的科研人生
张少龙的科研之路并不“标准”。大学期间,他坦言自己“经常逃课”,但并非沉迷玩乐,而是泡在图书馆里啃读感兴趣的生物医学书籍。“课堂上教的知识太基础,我想探索更深的问题。”这种“非主流”的学习方式延续到研究生阶段。在中国药科大学读研时,他常跑到南京大学的实验室做实验,有时熬到深夜12点。“那时才真正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你发现的问题,可能是全球都没人解决过的。”
博士期间,他选择了“巨噬细胞免疫”作为研究方向。“这不是追赶热点,而是看到了真正的突破可能。”张少龙解释道,人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吃的每一口饭都有细菌,为什么我们不得病?因为巨噬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然而,肿瘤细胞会“策反”巨噬细胞,让它们从“保护者”变成“帮凶”。张少龙的研究目标很明确——改造巨噬细胞,让它们重新攻击肿瘤。
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900万人因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失去生命,而传统CAR-T疗法虽能精准打击血液肿瘤,却在实体瘤致密的物理屏障前败下阵来。经过近三年潜心钻研,他带领团队开发出了LNP-mRNA在体编辑疗法,一步一步撬开这道难题的大门。
“现货型”抗癌药的诞生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脂质纳米颗粒(LNP)”。张少龙介绍,传统CAR-T疗法需要从患者体内抽血、在实验室耗时数周改造免疫细胞,单疗程成本超百万元,而张少龙团队将携带CAR基因指令的mRNA封装进LNP中,通过一针静脉注射直达肿瘤,就像接种疫苗般简单。“LNP凭借纳米级的微小体积,穿透实体瘤屏障,在肿瘤内部就地‘策反’巨噬细胞,让它们从肿瘤帮凶变回抗癌战士。”
效率、成本与安全性,让这项技术脱颖而出。实验数据显示,张少龙团队的单次注射编辑效率高达30%,远超行业10%的平均水平——每100个肿瘤内的巨噬细胞,就有30个被成功改造成“CAR战士”。值得一提的是,因无需个性化定制,这项技术的成本更是仅为CAR-T疗法的1/5,药物可提前制备成“现货”,患者随到随用。在安全性方面,全球数十亿剂新冠疫苗已验证LNP载体的可靠性,而巨噬细胞有限的增殖能力,几乎杜绝了CAR-T疗法中凶险的细胞因子风暴风险。
“在肝癌小鼠实验中,注射4针后3个月内肿瘤完全缓解率达80%,这几乎等同于‘治愈’,且无一例复发。”张少龙介绍,团队计划于2026年启动临床Ⅲ实验,未来或实现“消退实体肿瘤且有效防止复发”的愿景。
科研就像小马过河
2024年,由良渚实验室主办的全球博士生/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该项目从哈佛、上海交大等200多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三等奖。目前,项目还拿到了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下一步,我们要让疗法更精准,覆盖更多癌种。”
科研从来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坚持至今时,张少龙给出了三个关键词:理想主义、热情与耐心。他举例说,光是解决巨噬细胞的编辑效率问题,团队就花了近半年时间反复试验。“那段时间,每天面对失败,支撑我的就是‘理想主义’——相信这件事值得做,且一定能做成。”
“科研就像小马过河,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你。”张少龙建议青年研究者:“尊重内心选择,独立思考,别被‘热门’绑架。”他本人正是如此——在巨噬细胞这个“难啃”的领域,他带着理想主义与技术创新,正一步步改写实体肿瘤治疗的规则。
本报记者 陈路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