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全球共“智”:智能化发展的“连接器”
展厅内,“小关店铺”的机器人咖啡师刚送走中国顾客,又为外国访客服务。这一幕正是本次论坛年会的缩影: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成果首发、首秀,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参与前沿大赛,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嘉宾,借助人工智能同传系统就能顺畅交流。
在论坛年会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介绍,在对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当中,发现了两大创新引擎——数字技术和生成科学。仅仅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2017年以来的专利申请量就增长超过800%,其中中国、美国、韩国走在前沿。
科技全球化不仅体现在应用端,更深入技术底层。来自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的数据显示,位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2024年新增进入科研状态设施平台13个,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累计超123万小时。
今年一季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3个大设施通过国家验收,面向全球开放。
“它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放大镜,具有超强的穿透力和分辨率,可探索物质内部结构,为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生命医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介绍,随着设施加快建设,已有不少国际科学家正在此开展实验。
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是中国的科技舞台,更是全球智能化发展的“连接器”。正如论坛年会上国际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首席执行官艾巴·伦德表示,中关村论坛年会这样的活动为全球范围内创新提供了宝贵契机,也将帮助应对各类挑战,这对全球的共同未来至关重要。 乌梦达 郭宇靖 张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