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金融政策信号
——对话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金雪军
![]() |
金雪军 |
□本报记者 江英华
3月5日,备受各界关注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被提及22次之多,释放出2025年的最新金融政策信号。如何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观察2025年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的新动向?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金雪军,请他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记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GDP增速设定为5%的目标意义何在?实现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金雪军:2025年设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较上年并未提高,符合今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但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同时经济总量在增长,将目标维持在5%实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从中长期来看也是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预留了空间。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的。实现目标的关键在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是要充分调动政策工具箱驱动“新三驾马车”引擎,即“新质生产力+新型消费+新全球化”来拉动经济增长。
记者: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扩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等。为何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举措在当前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金雪军:2025年宏观调控力度可谓空前,在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较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赤字规模为5.66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6万亿元。这个数字无疑是醒目的,意味着财政将主动承担更多责任,重构央地关系,不惜代价稳增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提振市场信心的决心。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两新”“两重”项目建设,或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激发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循环,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支撑。
记者:报告指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今年的货币政策在加大总量工具操作力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同时,将更加重视政策的结构性功能,预计会出台哪些举措?将带来哪些影响?
金雪军:在货币政策方面,14年来首次表述为“适当宽松”,释放出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的信号。从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稳股市”到报告指出“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足以看出国家对股市、楼市以及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预计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会迎来利率下调,这些举措有利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提振市场消费力,稳定市场预期与信心。
记者:报告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近日也已印发。为何说要加快补上内需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如何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地结合?
金雪军:以往在关于增长的关键词当中,提及最多的是外贸和投资,而在今年的报告中却是消费,出现频次高达31次。报告中更是将提振消费纳入首要工作,甚至超过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由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出口增速减缓,产能过剩现象凸显,市场信心不足,流动性偏弱,导致国内经济循环涡轮缺乏动力,亟需重塑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充分发挥人口优势赋能经济增长。途径就是要从“生产型财政”向“消费型财政”转变,通过财政投资创造供给,消费政策激活需求双轮驱动,构建科技突破、产业升级、收入提升、消费扩容的正向循环。
记者:报告多次提及资本市场,提出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为何顶层设计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意义何在?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有何裨益?
金雪军: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关系着民生,过去我国居民的财富蓄水池多为储蓄和房地产市场,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降、房地产市场低迷,财富蓄水池或将转变为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有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也为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韧性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提升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长期资金的投资决策更倾向于“价值投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好自己的“资本航母”,既可以提升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国际话语权。
记者:报告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具体包括三方面风险,即房地产市场、地方债务和金融领域风险。请分析一下今年报告里所提及的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的特点,以及发挥的作用。
金雪军:在风险防范方面,报告仍然聚焦于房地产、地方债务以及中小金融机构,较2024年给出了更加详细具体的方案,各项措施“各显神通”又相互策应。
一是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过去两年里,主要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两轮下行,加剧了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成交量低迷。报告对此作出了回应,整体覆盖面十分广泛,围绕挖需求、盘存量、活融资等三方面缓和供需矛盾,并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报告中的“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或将意味着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
二是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国家致力于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或将通过腾挪资源为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注入新动能,同时对新增隐债保持“零容忍”的监管态势,为化债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
三是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报告指出,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这为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报告也对金融监管体系构建作出了指示,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对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首次出现“充实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意味着国家同样重视风险事中化解。存款保险基金有利于保护好存款人的钱袋子,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筑牢我国金融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