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候选区出题大学师生携手答卷
浙农林大携手北林大以学生毕业设计赋能国家公园建设
本报讯 近日,由浙江农林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共10名学生组成的“风景园林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项目,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以“齐溪国家公园小镇”总体设计为题,重点围绕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功能优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等关键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旨在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高校智慧与解决方案。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保存着全球罕见的连片分布中亚热带低海拔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不仅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构成,更具备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齐溪镇是钱江源园区的入口社区,承担着平衡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公园与城镇体系的过渡枢纽,齐溪镇承载生态保育、自然教育、访客服务等复合功能。与此同时,也正面临着三大核心命题:如何构建景观风貌管控与科普解说系统的协同机制,如何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与生态产品开发的有机衔接,如何促进社区服务设施与自然教育基地的融合创新。
本次跨校联合毕业设计项目由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主办,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开化钱江源生态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项目将依托“校-地-企”三方协作机制,构建“理论教学+田野调查+方案设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旨在通过风景园林学科的系统思维,构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新型营建模式,探索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推动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有机融合。
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院长赵宏波表示,本项目将充分发挥跨学科协同优势,构建“政-校-研”协同机制,组织风景园林、生态保护、城乡规划等领域专家组建联合导师团,指导师生团队开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三大专项研究。通过实地踏勘、社区访谈、多轮论证等环节,确保设计方案精准对接国家公园建设标准与社区发展诉求,推动理论成果向实施导则转化,为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表示,本次选题定在钱塘江发源地、自然生态系统完备、科学研究成果颇丰的钱江源园区,这是落实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实施地,希望两校师生深入探索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共进的有效路径,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据介绍,该联合教学实践将深度对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战略部署,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目标,以规划设计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项目将通过建立跨校联合教研组、在地化双导师指导体系,着力探索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对接的新模式。师生团队立足多学科交叉视角,系统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文化景观保护、社区产业升级等专项研究,致力于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标准,为钱江源园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营建示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生态保育与社区振兴互馈发展的创新范式。
截至目前,在开化县政府、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及齐溪镇政府的协同推进下,联合毕业设计团队已经开展了开题论证与系统性调研,并通过实地踏勘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传统村落聚落、特色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师生团队深入掌握了生态本底特征与社区发展诉求。
“接下来,我们将协同开展风景园林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入口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教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参与本项目的应届毕业生李昊阳表示,本次教学实践通过跨校师资联动、实地课题研究、在地方案设计三大实施路径,围绕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规划标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机制等关键领域研究,力争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样板。
“该实践项目不仅为教学实践搭建了真实的课题平台,更标志着国家公园社区建设迈入‘专业智库支撑、多方协同共治’的新阶段,将为后续编制兼具生态价值与实施效度的规划方案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校地协同创新,既为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载体,亦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规划建设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规范。”浙江农林大学毕业生导师鲍沁星表示,十分期待本次教学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实质性方案,为长三角国家公园群建设注入新活力、贡献高校智慧。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