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全链条服务、科创专员、资金支持

三招打造光电产业热带雨林

  面向汽车区域控制架构的智能配电芯片、高光谱相机、质谱核心部件及高值耗材……日前,当记者走进杭州市国科大光电智能感知概念验证中心的展厅时,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映入眼帘。这些看似小巧的展品,背后藏着改变行业的力量——它们曾是实验室里的“金点子”,如今正通过概念验证中心的孵化,走向化工园区、能源基地甚至航天领域。

  “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中心负责人余伟国表示,“很多科研人员有很好的技术,但这些技术是否适合产业化,是否能在市场上找到应用场景,需要通过概念验证来评估。”

  杭州市国科大新型光电智能感知验证中心由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牵头组建,聚焦物理光电和智能感知产业,搭建了覆盖“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帮助科研人员验证他们的技术是否具备商业化的潜力。

  据介绍,中心拥有技术验证、商业验证和产业落地三大功能场所。技术验证依托国科大的核心优势——价值5亿元的精密仪器设备,从光电材料测试到整机组装调试,覆盖全链条;商业验证则组建了33人的专业化人才团队,并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产业界及投资界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为入库项目提供技术验证、商业可行性研判等深度支持。

  “对接科研团队,我们中心有三句半口诀。”余伟国笑着分享:“第一问‘你做什么产品’,第二问‘技术从哪儿来,及市场地位’,第三问‘你打算怎么做’,最后半句‘你掏钱吗’。”这种简洁明了的沟通方式,帮助科研人员快速理清思路,明确市场需求。

  此外,中心坚持“有所为、有所合作为”,提出了“三个1/3”的理论: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贡献、生态合作伙伴加持以及资金供给的支持。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人员常面临“技术强、市场弱”的难题。为此,中心组建了一支特殊的团队——科创服务专员。他们既要懂技术原理,又要通市场规则,还要能对接资本。

  中心运营负责人武荣镇曾帮助刘世界博士的红外光谱气体传感器项目“闯关”。武荣镇告诉记者,由杭高院科研人员刘世界负责研发的红外光谱气体传感器技术,可以在远距离条件下,同时监测多种气体。成果不错,但产业化落地需要找应用场景,找产业上下游资源。

  利用中心设备快速产出样品,规划嫁接防爆技术、对接化工企业测试场景……不到一年,这项原本用于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已在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应用场景落地,成为园区安全检测的“好帮手”。预计3年量产100多台套设备,营收达到5000万元。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命脉。杭高院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四大“水源”:每年2000万元的自主交叉项目经费、单项150万元的核心技术攻关资金,以及重点培育项目、自主交叉项目专项创新经费。此外,政府人才补贴、创投基金等外部资源也被整合进来。“我们鼓励项目‘自己造血’,”余伟国解释,“但前期‘输血’能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在制度建设方面,杭高院做出了创新尝试,推出了“在岗创业”政策,允许科研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与成果转化;制定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与产业界共同面向产业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此外,杭高院还发布了“产业岗位教授”政策,邀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产业人才加入科研团队。

  欧建臻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产业岗位教授。他负责的“热导式MEMS数字气敏传感器工业级芯片”项目,在中心验证后快速产业化,成为国内首家突破该技术量产的企业。如今,欧建臻的团队已经与中石油、民航局等机构达成合作,产品在石油天然气安全和民航高功率动力电池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预计到2026年,该项目将实现年产量20万颗气敏传感器的目标。

  余伟国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已入库项目142项,验证项目76项,助力45个项目成功产业化。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验证通过的项目都100%落地到杭高院的HIAS科创园。

  “科技成果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如今,杭高院发起的3亿元科创基金已开始运作,更多“种子”项目正在涌入。而在余伟国看来,真正的成功不仅是孵化多少企业,更是让杭州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当科学家和企业家都愿意把‘种子’交给我们,这座城市创新的‘森林’自然会越来越茂密。”

  本报记者 陈路漫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三招打造光电产业热带雨林 2025-03-14 2 2025年03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