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总结培训会在长兴举行
大穗大粒≠优质优价
本报讯 10月21—22日,2024年度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总结培训会在长兴县举行。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杭州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及长兴、海盐、浦江、温岭示范县技术负责人和核心示范基地成员、葡萄主产区特邀代表及长兴县葡萄行业协会、长兴县葡萄产业农合联代表130余人参加会议。
长兴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示范县,全县葡萄种植面积4.52万亩,年产值5.2亿元。近年来,长兴县通过引进推广体系葡萄新品种、三膜促早栽培等科研成果,不仅有效调整了葡萄产业结构,而且极大提高了“长兴葡萄”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带动近3000户葡农增收致富。葡萄产业成为拉动长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紧迫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葡萄产业肥水管理以经验为主、化肥过量与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葡萄园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并存等问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王海波研究员详细讲解了‘5416’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果园生草、葡萄枝叶还田等技术,生态与土壤管理岗位科学家杜远鹏教授介绍了深挖沟建园、轻简化堆肥、黑麦草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减少施用氨肥和尿素及硫酸钾等生理酸性肥料改良酸化土壤等健康土壤管理技术。
针对极端高温等气候灾害、病虫害频发、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田淑芬教授提出了“设施保障+实时监测+保护根系+树上增树下减+增强树体抗逆能力”的高温综合预防措施,果实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王琦教授介绍了“绿地康3号”等微生态制剂在炭疽病、灰霉病、酸腐病等葡萄果实病害绿色防控中的应用。
针对阳光玫瑰葡萄产量过高影响品质,价格断崖式下跌,滞销严重问题,鲜食葡萄栽培岗位科学家陶建敏教授详细讲解了阳光玫瑰大树冠稀植、花果管理、控产提质、提前套袋等应对技术措施。根据市场需求和阶段性供大于求情况,保鲜岗位科学家陈存坤研究员讲解了入库条件、冷库管理等葡萄短期运输和长期贮藏保鲜技术。酿酒葡萄栽培岗位团队孟江飞教授介绍了葡萄非商品果的综合利用技术。面对消费需求变化,市场供大于求等严峻形势,专家们建议切忌盲目追求大穗大粒,选择适宜的品种,形成技术、生产、销售、消费四者统一的品质规范标准,并进一步提高果品品质,通过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赴长兴县四合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参观了葡萄-黑斑蛙共生模式,大会还对在体系新品种和三膜覆盖设施促早栽培等新技术推广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了表彰,并授予荣誉证书。本报记者 陈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