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妙笔蘸取悠悠秀水
挥毫书写乡土文化时代新画卷
“尊崇热爱中华文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作出了这样的殷殷嘱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关心。此前,《求是》也发表了总书记署名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及时且稳定的金融要素保障是传统文化产业复兴的必要支撑,嘉兴“金融人”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的指导下,深入挖掘、集成、创新优秀乡土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倾情书写新时代禾城文化建设的新答卷。
王冬 陈雅红 宗威言 詹雯婕
“经”久不衰,“编”织美好
潮城秋意渐起,海宁夜色转凉。初秋季节,钱塘江畔的小城海宁昼夜温差加大,一件舒适的针织衫成了很多人行囊里的必备单品。
作为传统纺织工艺的经编,是海宁的三大传统产业之一,也是中国纺织业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海宁马桥经编产业园区获得“中国经编名镇”“全国经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称号,集聚了全球经编企业,产业经济总量约占海宁全市的70%,形成门类齐全、产业体系较完备的经编产业集群。
“幸好有了海宁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我们接单更有信心和底气了!”海宁市创元经编有限公司负责人连连称赞。
海宁农商银行在“扫地僧”网格化走访中了解到,该公司为赶上经编行情季节性走势,制定了旺季销售的增产计划,奈何资金紧张而迟迟未能如期下订单。银行客户经理第一时间梳理融资“卡脖子”问题清单,开通绿色审批流程,通过实施差异化授信、利率优惠等举措,仅用3天就成功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700万元,跑出了金融助企“加速度”。
十多年来,海宁农商银行持续深耕传统编织业,巧解尚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浙江明士达股份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因纺织品市场整体环境不佳,叠加研发项目推进不顺利等诸多困难,且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还普遍面临担保链危机。
“资金端面临着压贷风险,好在海宁农商银行深入生产研发一线尽职调查,最后反而为我们增加了贷款资金。”企业负责人如是说。此后,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今年销售收入实现10余亿元,背后离不开海宁农商银行“专精特新贷”等多项流动资金支持。
另外,该行还曾助力国内首家生产具有吸墨显色功能的热升华数码喷印布生产企业天成经编完成技术引进。近年来,该行推出“税银贷”“专精特新贷”等多款纯信用类贷款,从贷款的准入、速度、成本三方面发力,精准匹配经编产业的生产周期。
走出深巷,竹艺“留青”
在富饶美丽的杭嘉湖平原中心,条条秀水环抱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乌镇。除了广为认知的互联网大会外,乌镇还闪耀着诸多人文之光。省级非遗项目“竹刻”传统工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乌镇的魅力名片。
踏上乌镇青石板路,沿街小铺尽是琳琅满目的竹刻品,成为乌镇一道亮丽风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其伟在此深耕竹刻行业多年,一手创立了桐乡留筠斋艺术品有限公司品牌,三十多年来辛勤耕耘,陆续创作推出许多神韵丰富的竹刻作品,代表作《风和日丽》还斩获2024年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奖。
王其伟凭借对传统手工艺的满腔热爱,在诸多竹刻技法中选择了“留青”这一工艺最为复杂的方向。留青技法对竹子的取材极其严格,从挑选到使用要整整花上两年工夫,导致了制作成本的抬高。
最初,他只是在乌镇沿街支起一个小铺,随着作品不断受到公众的认可,声名逐渐传播开来,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订单。但购买红木等原材料需大量资金,加上王其伟对作品要求高,使得产量不高而难以实现批量销售,小店的资金周转压力随之而来。
桐乡农商银行关注到王其伟在非遗文化方面的投入,为助力竹刻、竹编等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动走访了他的工作室,从2008年首次发放10万元贷款,合作延续至今。
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和经营条件的改善,王其伟的沿街小铺也最终成长为一家集工艺品、家具、字画销售,竹木制品的手工雕刻,广告设计及制作于一身的艺术品公司,传统工艺事业得以顺利拓展。而几十年间,桐乡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一直都在。“从一开始的几万元到现在的几十万元,桐乡农商银行给了我们这些手艺人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把最初的小爱好发展成为纯熟的工艺,钻研艺术这条路越走越顺畅。”王其伟说。
截至8月末,桐乡农商银行向包括竹编、竹刻企业在内的共计5368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90.23亿元。
金融深度融入文化产业,小小“竹刻”从纯粹的艺术装饰品嬗变成不可或缺“共富”产业。桐乡农商银行扎根县域,持续关注金融助力共同富裕。2023年初,该行联合乌镇镇人大打造“人大—农商共富驿站”,通过共富带头典型人物推荐、特色产品展销等形式,为更多行业主体和个人提供展示平台,有效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
经人大代表推荐,竹芸工房负责人钱利淮成为驿站首期展播的共富人物,他的“竹编”手工艺品正式进驻共富驿站,银行的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可以直接购买。之后,桐乡农商银行以点扩面复制推广合作模式和成功经验,目前成功在乌镇的5个网点和1家丰收驿站设立“共富驿站”,将更多优质的小微经营主体、农创客和工匠挖掘展示。
织造邂逅文创,非遗“极速狂飙”
从包含岁月气息的灶头画、海盐滚等文创织物,到简约时尚的丝巾、饰品,嘉兴盐田织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文创产品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统一,走出了一条别样的焕新之路。“我们走非遗+科技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要走的路还很长,海盐农商银行是我们的同行者、破风手。”回忆奋斗历程,公司负责人祝伟感慨道。
“织唛”是用于织造服饰布质商标的成熟技术,随着纺织印刷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一细分领域陷入竞争红海。盐田织彩长期深耕“织唛”印刷,亟待新的突破口以实现二次腾飞。一次文化展览的偶然机会,让祝伟看到了非遗传承这片新蓝海。
“难以想象,现代科技居然与传统非遗文化融合可以碰撞出这样的火花,让我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祝伟回忆道。在那次文化展览上,盐田织彩赢得了博物馆文创的宝贵订单,也开启了利用现代技术传承传统文化的新篇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盐田织彩不断推进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在创新道路上“极速狂飙”。
创新让祝伟看到了希望,也带来了资金方面的烦恼。在盐田织彩的非遗传承事业左支右绌之时,海盐农商银行的“走千访万”队伍为企业送上量身定制的融资方案,第一时间发放科技创新专项贷款200万元,让企业更加坚定了推进“非遗+科技”融合发展的决心。
“能够支持盐田织彩传承非遗文化,作为银行机构我们与有荣焉,而且我们对这个新赛道也一样充满信心。”谈起与盐田织彩的合作,海盐农商银行横港支行负责人如是说。
在银行的信贷支持下,如今盐田织彩不断深耕非遗文化产业,依托自研的数码多重纬像素技术,打造以传统锦纺织技艺为核心、以现代审美趣味为载体的优质文化创意品牌,相关产品年产值达800万元,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的丝绸之路文创织品系列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近年来,海盐农商银行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先后推出知产贷、印设贷等产品,迄今信贷支持相关文化产业企业14户、本年累计发放信贷资金1.06亿元。
如何将金融活水引向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沃灌传统非遗文化复兴土壤,嘉兴“金融人”以务实和创新给出自己的回答,奋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在浙江金融监管局的指导推动下,嘉兴金融业成功尝试实现金融、科技、文化和产业的拥抱,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市域现代化先行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