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实施《杭白菊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

浙江全方位守护每一朵菊花

  9月16日,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发布的《杭白菊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正式开始实施。这一标准涵盖了杭白菊的产地环境,种苗繁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及贮运,产品质量要求及溯源等6个环节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为杭白菊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什么要出台该标准?项目负责人胡桂仙介绍,在现代农业迭代升级过程中,应大力推行农业综合标准化。农业综合标准化是为达到确定的目标,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杭白菊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的制定能够有效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及适用性,使生产者快速地获取到杭白菊生产的关键控制点,降低标准转化难度。

  据悉,该标准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以下简称“质量营养所”)牵头组织研制,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桐乡农业科学研究所、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桐乡市石门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桐乡市高桥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桐乡市绿康菊业有限公司、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浙江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嘉兴源升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桐乡市浙农杭白菊科技有限公司、桐乡市郁金黄杭白菊专业合作社、桐乡市崇福继东家庭农场、桐乡市高桥新菊农场等共同参与完成的农业标准综合体。

  《杭白菊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的发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质量营养所和桐乡市多年来在杭白菊产业上的大量科研试验和技术积累。

  2017年起,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联合启动杭白菊“一品一策”专项,质量营养所技术团队通过风险隐患排查、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了杭白菊从种植到加工、贮藏、销售的全链条质量安全。

  长期以来,杭白菊病虫害防治面临着无药可用、用药不规范等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质量营养所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杭白菊样品,跟踪检测了包括啶虫脒、百菌清等在内的100余种农药残留情况;结合农药田间药效和残留降解研究,筛选出近10个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并成功进行了农药再评价。如今,这些农药已获得在杭白菊上的登记许可,并广泛应用于杭白菊的病虫害防治中,有效解决了农户超范围用药的问题,保障了杭白菊的绿色安全。

  如果说产中绿色安全种植技术是守护杭白菊品质和安全的第一道保障,那么产后加工技术的全面优化升级则是稳固成效的坚实后盾。每到金秋时节,在杭白菊“一县一品一策”示范基地——桐乡市绿康菊业有限公司的烘干车间内,一排排先进的烘干设备飞速运转着。经过烘干后的杭白菊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形态饱满,令人赏心悦目。

  “以前,我们靠天吃饭,手工烘干费时费力,还难以保证每批菊花的品质一致。”公司负责人陈玲芬感慨道。而今,这一切已悄然改变。在项目组的指导下,桐乡杭白菊种植基地对传统烘干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引入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烘干设备。这些高科技设备能够根据菊花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含水率,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时间。

  “现在,我们只需轻轻一点,设备就能自动完成整个烘干流程,节省了烘干用工,提升了工作效率。”陈玲芬说,这一变革,不仅让生产效率提高了近30%,更让每一朵菊花都能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绽放其最佳饮用风味与作为食药同源产品的功效价值,为市场输送了更多高品质的产品。

  此外,项目团队还针对不同贮藏条件和包装材料对杭白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冷冻(-18℃)或冷藏(0℃~5℃)条件下,使用避光及防潮性能较好的全铝箔袋包装,能够较好地保持杭白菊的品质及质量安全。这一研究成果为杭白菊的贮藏提供了科学依据。

  围绕农药、重金属、内源性生物碱等杭白菊中潜在风险隐患因子的降残,以及绿原酸、木犀草苷、奎宁酸等功能成分的保持,项目团队研究明确了关键产后加工参数并进行了反复的优化与验证,形成了现代化标准化的工艺技术,为产业提供了技术标准。

  “我们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和培训推广,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胡桂仙表示。目前,项目组已在桐乡市绿康菊业有限公司建立了120亩的试验基地,集成了水旱轮作、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多种综合管控技术,并进行了规范化的加工技术改造提升。同时,项目团队还举办了多次培训班,发放了管控手册等资料,提高了农户的安全用药意识和杭白菊的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未来,质量营养所将继续深化“一县一品一策”战略,加速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的迭代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推动杭白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陈路漫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浙江全方位守护每一朵菊花 2024-09-20 2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