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发力人工智能新药创制技术
提升创新药物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本报讯 “我们把人工智能的一些前沿技术融入到新药创制当中,并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新药创制技术体系。”针对新药创制领域面临的原创靶点发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脱节等问题,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紧扣创新药物研发链和产业链,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为特色,形成“顶层战略设计-项目集中布局-技术联合攻关”的原创药物研发新体系,在药物研发中有效实现了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
近年来,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先后提出了以“基于蛋白稳态的抗肿瘤药物靶点发现理论”“人工智能药物分子设计及优化”“基于药物毒性机制的药物研发策略”等为代表的16项新药创制原创理论及新药创制关键技术。依托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在基础研究中所发现的CDK2、JOSD2、DJ-1等10余个潜在药物靶点基础上,聚焦小分子药物、生物大分子、创新中药等多种类型药物,进一步开展干预药物的发现研究,获得了24个候选分子,其中6个分子正在开展全面的临床前研究,申请受理1类新药临床批件4项。
“研究院已经建成符合新药申报要求的非临床转化研究体系,我们将始终秉承求是创新、汇聚智药的院训,以成功研发全球性重磅新药为目标,努力打造国家创新药物研究战略科技力量。”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波说。
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是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聚焦突破新药创制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由浙江大学整合多学科优势,与杭州生物医药核心区的钱塘区共建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除了搭建人工智能新药创制技术体系,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还建立了集靶点确证、分子发现、新适应症预测等为一体的创新药物研发概念验证体系,通过创新合作验证开发、委托验证研究、自主验证研发三位一体验证机制,服务了涵盖国内外200余家知名医药企业和科研院,完成非临床评价试验600余项,协助企业获得临床批件200余项,其中I类新药40余个;引进和孵化创新企业8家,全力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独角兽”企业培育“新航标”,推动了大量创新理论和技术向产业的快速转化,并实现对创新型企业的强大助力。
“从理念的诞生到产品的落地,研究院为企业提供了创新药物研发转化应用与概念验证技术的全链条服务,加速助力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杨波说。通讯员 柯溢能 本报记者 李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