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基地变身中试招商大使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和的浙江探索(三)
眼下,吴因相正为公司第一款产品落地而忙碌。“我们公司今年第四季度就将正式投产,年产值预计可达8000万元。”
吴因相所说的项目是六氟磷酸锂浓缩液。今年1月,该项目在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顺利通过了长达9个月的中试;今年5月,项目通过浙江省应急管理厅组织的国内首套工艺论证,与同类工艺比较,投产后预计可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
作为万锂达(衢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吴因相现在还同时负责二氟双草酸磷酸锂溶液、二氟草酸硼酸锂溶液、六氟磷酸钠浓缩液等三个项目的中试。
无一例外,这些中试也都在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进行。
事实上,六氟磷酸锂浓缩液项目是万锂达(衢州)公司的母公司——杭州万锂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杭州跑到衢州做中试?吴因相解释,主要是根据公司产业方向,衢州的配套条件比较符合,而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的技术服务“也很有优势”。
很自然的,在中试期间,万锂达(衢州)公司就注册成立了。
“化工行业有特殊性,大部分项目都需要经过中试论证,才能进入产业化阶段,但初创公司却因为没地,没法自建中试车间,没法进行中试论证,这就陷入了‘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的死循环中。”浙大衢州研究院院长助理、特聘研究员蒋明哲说。
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的出现,为化工项目的中试论证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中试基地在服务包括初创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中还悄然变身为无声的中试招商大使,这是中试基地设计者们事先所没想到的。
化工项目中试周期短则半年,长则数年。“都是人家主动找到我们中试基地,在中试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衢州的营商环境等各方面都还不错,了解到衢州还有化工用地,会就地在衢州落地转化。”
致力于国产替代,2022年注册于衢州的浙江净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另一个故事。
该公司由浙江大学戴立言教授团队和苏州净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主要开发以琼脂糖为基质的生物大分子分离提纯填料,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亿元规模的融资。
“中试基地在这类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浙大衢州研究院副院长王晓钟说。原来,戴立言教授团队的生物大分子分离填料项目获得了衢州市“双领计划”人才项目的支持。中试基地在获悉项目团队的中试验证、产品推广等需求后,给与全方位的支持。2023年初至今,该公司在基地已完成3个牌号产品的中试试验,产品性能与进口产品无异,获得多家客户的认可。
至于浙大衢州研究院自身的项目,衢州市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今年4月底,浙大衢州研究院团队成功研发离子体再造绿色乙炔产业链技术,并通过了中试。 “让行业遇见了更多可能”,研究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
乙炔不仅享有“有机化工之母”的美誉,更可应用于芯片制造等前沿领域。“如果将电石工艺全部替换为等离子体制乙炔技术,全国每年至少可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1%。”目前,研发团队已注册成立衢州晶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多家投资基金、乙炔下游应用企业进行合作洽谈,推进等离子体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自2022年5月投入运行以来,两年间,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已承接中试项目35项,验证新工艺技术产品40余个,其中省内市外企业项目6项。完成中试验证的项目近20项,目前多个项目已进入产业化筹备阶段,其中7个项目在衢州孵化培育企业。
“中试基地是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蒋明哲介绍,“中试需求非常旺盛,排队等着进入基地的还有10多个项目。”他透露,在一期50亩地的基础上,二期170亩地的建设也正在抓紧进行中,其中一标段(中试车间部分)预计于年底基本建成,届时,将有效缓解需求企业的排队时间。
本报记者 尤成勇 李伟民
通讯员 查蒙 周亦颖 毛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