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瓯江实验室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2021年,作为浙江十大省实验室之一的瓯江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成了温州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的“塔尖重器”,主要围绕组织再生与眼脑健康等主攻方向开展核心研究和科技创新。这里,有着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样的事?在揭牌成立的三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位于温州一隅,专注于生命健康领域的浙江省实验室。
深耕厚植人才沃土
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在哪里,高地就在哪里。瓯江实验室自设立之日起,便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汇聚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成立之初,瓯江实验室仅入驻了1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而今已增长到51个,总人数突破700人,其中院士9人,国家级人才26人,博士137人,形成了结构合理、领域专精、梯队有序的人才队伍。
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科研人员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硕果累累的瓯江实验室。如瓯江实验室首个SPF级实验动物设施获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正式投入使用;李校堃院士、Moosa Mohammadi研究员、陈高帜研究员的科研成果发表于《Nature》,颠覆了FGF生长因子药物研发传统范式,为治疗代谢疾病和癌症的药物研发提供新路径。“这是瓯江实验室成立以来第一篇顶刊论文,也是实验室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和里程碑事件。”瓯江实验室主任宋伟宏说。
为激励科研人员面向产业继续开展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瓯江实验室制定“一办法一指引一清单一试点”相关成果转化制度,健全了瓯江实验室成果转化、投资制度体系,打通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升级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支撑科技创新成果
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技术平台的支撑。目前,瓯江实验室已形成启航楼起步区、科思楼过渡区、主体园区共“一室三园”的空间布局,主体园区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同时,还高标准建设医学科学大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智算中心、临床生物大样本库等一系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优质的技术服务。
顶尖的实验设备、优异开放的科研环境,“和传统高校不同,瓯江实验室开展有组织科研,课题组之间加强了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攻克‘卡脖子’难题。同时实行的PI制(项目负责人制度)与国外科研单位相似,能让科研人员获得最大程度的科研主导权,许多伟大的工作都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这才是科学家最需要的土壤。” 瓯江实验室干细胞与工程生物学课题组负责人王鹏元研究员说,“总计价值2.44亿元的前沿仪器设施,也让我们能够‘施展开拳脚’。”
据瓯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类平台的建成投用,为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支撑。同时平台对外开放共享,服务温州生命健康产业,辐射周边区域。
科研创新成果显著
让成果与市场“双向奔赴”
原始创新研究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要完成“从1到10”“从10到100”的转化,本身也是一门科学。瓯江实验室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省部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4项,相关成果有望随神舟飞船进入太空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3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超64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达249篇,有力展示了瓯江实验室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强大研究实力。
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防治、精神疾病致病机制和精准诊疗研究、眼-脑互作机理、近视机制及干预、眼底血管药物开发等方面,瓯江实验室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宋伟宏团队开展中国健康老龄化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计划,推进开发“一滴血”预警体系,以实现及早筛查并识别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联合温州市卫生健康委在温州当地多个社区展开筛查并研究;王鹏元的人工晶状体和安德烈研究员的近视眼药水,两个成果转化项目入围温州市龙湾区“先投后股”试点项目,估值均超2000万元……
据了解,瓯江实验室已与华润医药集团、艾尔普再生医学、金域医学等8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储备待转化科研成果21项,孵化企业3家,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同时,瓯江实验室率全省科研院所之先推进“拨投结合”试点,支持实验室科技成果面向产业二次开发,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激励科研人员面向产业继续开展应用研究,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内培外引,为产业创新行业发展提供时时创新的成果支撑。本报记者 徐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