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联合杭州市余杭区以及四家概念验证中心共同发起
发现“浙里”新质生产力之美
![]() |
本报讯 3月1日,“科技赋能千企行”行动计划暨发现“浙里”新质生产力系列宣传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创新协会一届三次会员大会上正式启动,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产业对接以及品牌推广等手段,为广大科技型企业多维度赋能,助力企业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由余杭区科技局、科技金融时报、余杭区科技创新协会以及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之江实验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四家概念验证中心共同发起。
据悉,“科技赋能千企行”行动计划将为余杭区内的上千家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发现“浙里”新质生产力系列宣传活动将通过媒体的力量,挖掘和传播包括余杭区在内的浙江省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今年1月,原余杭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正式更名为“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创新协会”,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服务会员企业,助力区域科技创新。过去一年,协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会员需求为导向,协助余杭区科技局做好科创企业培育工作,为会员单位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协会已有会员单位315家,理事以上单位60家,其中副理事长以上单位22家,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38家,多家会员单位已成为“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的排头兵。
余杭区科技创新协会理事长金李梅表示,未来,余杭区科技创新协会将在余杭区科技局的指导下,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赋能体系和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继续发挥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助力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余杭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陈路漫 杨柳树 通讯员 王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