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优势 打出新王牌
温州吹响“强城行动”集结号
本报讯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实施‘强城行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月29日,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上,温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文杰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下一步重点要抓的八个方面工作。这也是温州冲刺“双万”城市、吹响“强城行动”集结号后召开的首个市两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温州如何奏响强城之音,听听代表委员如何说“强城”。
“内外温商心头最柔软的,是对家乡永远的牵挂。”温州市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亿联控股集团董事长严立淼表示,温州要落实好“强城行动”,要继续做好内外温商参与的文章,把内外温商作为“强城行动”的生力军。
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股权管理部经理祝彬将目光聚焦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上。他认为,国内很多城市都已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开启了创新发展之路。加快推动温州市科技自立自强,已是温州市现阶段最重要的发展点之一,也是“先立后破”的战略发展方向。
作为浙江第三极的温州,必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找准定位,打好手中“王牌”。“强城行动”恰是一张塑造新优势、提升吸引力的“王牌”。
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吕朝晖认为,温州市要实现千万级常住人员,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人才留在温州,在做好本地高校发展的同时,要整合国内各大高校在温设立的科创平台,让这些科创平台更好地为温州的各个产业服务。
从实际效果看,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的作用在相应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然而,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产业发展中的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温州市政协委员、浙江华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介梁建议,摸清产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印刷、礼品、制笔、教玩具等产业均是温州市的优势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构建与高能级创新平台相配套的政策框架。当前,温州市的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已有不少,但是相配套的政策还不多,不够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台发挥作用。
在温州发出“强城行动”集结号的当下,金融应有更大的作为。近年来,温州市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有效助力该群体发展壮大。温州市政协委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温州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燕军把对“如何更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带到了今年的市“两会”。通过深入调研,他认为,目前温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数量、规模依旧偏小,存在管理模式较为粗放、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经营品牌辐射带动效应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数据管理,及时甄别空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予以清退;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引进建立“绿色通道”,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教育和培训;融合文旅等产业,注重新媒体的宣传营销策略,打造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本土特色品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专项扶持资金投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保险试点,细化财政补贴政策,为缓解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适当调整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方式。
让众多毕业生愿意来且留得住,是温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温州“强城行动”实现万亿级GDP、千万级人口“双万”目标的重要抓手。温州市人大代表、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孙芙蓉认为,要加大在温实习的支持力度,并将在温实习工作纳入相关考核内容,对留温实习工作业绩突出的高校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及相关政策方面倾斜;简化实习补贴申领流程,可由学生自主在线申请,由主管部门专人负责审核,然后直接划入实习生账户,一次性发放到位,提升学生实习补贴申请的效率和体验感;加强留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开展政策解读会,将市情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相融合,提升政策宣传的厚实度和影响面。
温州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执委、浙江伯特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胜丰则建议,温州本地高校加强制造业一线技工培养,加强高端技工的输送和“传帮带”;温州市政协委员、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项奕豪提出,企业在升级发展过程中亟需高技能人才,建议温州出台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本报记者 徐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