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学生打开触摸科学爱上科学之门
浙江将设立一万个青少年家庭实验室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浙江省科协获悉,浙江将持续推进科学家进校园工作,统筹全省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专家和学者资源,组织1000名科学家(含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实质性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教育、“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打造等科学教育系列活动,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故事,增强中小学生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强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科技企业园区等校外资源的联动,开拓中小学生的科学视野。建立健全家校政社协同的科学教育机制,拓宽社会渠道,缩小城乡差距,创新平台建设,畅通服务育人的“生态链”。通过3至5年努力,培育一批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和实验基地,涌现一批“小科学家”“小工程师”,打造一批有辨识度的科学教育特色品牌,全省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提升,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基本形成,科学教育在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浙江将全面推进“科学实验室进万家”行动,设立10000个青少年家庭实验室,用好社区青少年宫,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推动科学教育走进千家万户。联动有关部门、单位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引导广大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和亲子科学研学等活动,支持中小学生探索科学创新实验,提升家长科普意识和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意见》明确,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要加强联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多方资源开放共享,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体验。团委、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要广泛开展校外科技活动,为中小学生打开触摸科学、爱上科学之门。
《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师资素养提升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培养机制,确保有中小学校的乡镇至少有1名科学学科领军教师。增加中小学校科学教师(含学校兼职教师、实验员)培训项目,实施全覆盖培养方案,通过品牌课程、增量提升、存量提质、智能助推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成立100个省级中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研员等辐射引领作用,助力未来科学名师培养。定期举办中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员)实验技能大赛,激发科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意见》强调,扎实推进“乡村科教圆梦”行动,建立城乡科学教育联盟,鼓励科学“走进”系列、“科学+”和“流动少年宫”系列等优质科普资源向山区海岛县倾斜,推动科技馆、科技中心、科创基地等科普阵地与山区海岛县中小学校结对。积极搭建平台,组织青年科学家成立报告团,开展“山海连心 科学牵手”科学精神进乡村学校等科普活动。
《意见》明确,要加强科学教育调研指导,定期对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教育督导、动态监测,将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科学实验课、专职科学教师(实验员)配备与职业培养等列入教育督导的重点内容,关注科学实验开设率、学生实践参与度、小学科学教师专职率等关键指标,优化评价体系。
本报记者 叶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