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小草莓是如何种出大产业的?
近日,浙江省农科院在杭州建德市大同镇西乡草莓园举行草莓新优品种与高品质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现场会,研究探索以科技成果集成应用助推草莓产业提质增效。
当天观摩考察的草莓高品质健康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位于西乡草莓园内,试种了浙江省农科院与建德市农技推广中心合作选育的极早、早、中熟和多彩草莓等多个品种组合,配套应用草莓三级育苗技术体系、草莓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设施草莓高品质健康栽培技术等多项技术成果。
事实上,浙江省农科院与建德合作历史悠久,早在1987年,建德市从省农科院引进优良草莓品种‘丰香’进行大棚反季节设施栽培并首获成功。之后的30余年间,双方在草莓新品种选育、育苗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上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8年,省农科院与建德市政府签订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合作协议》,在草莓产业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深入合作,包括联合育种、示范基地建设、成立草莓产业技术研究院、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等合作内容。
“空窗期”也能吃到草莓
一颗草莓,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建德草莓产业升级的脚步从未停歇,而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掌握草莓芯片——品种。
最早的建德草莓露地种植,选用‘宝交’早生品种,之后引进了适合大棚种植的‘丰香’‘红颊’(红颜)等品种。自2007年起,省农科院与建德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合作,成功研究集成草莓炭疽病防控“前促中控后稳”大田育苗技术,解决了‘红颊’草莓育苗难的问题,使其迅速成为浙江以及全国的主栽品种,这项技术也成就了建德草莓育苗产业,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供苗中心,让建德草莓携品种、技术走向全国各地。
随着建德草莓的发展,草莓的口味也“卷”出了新高度。酸甜适口的‘红颊’、细嫩多汁的‘章姬’、白里透红的‘粉玉’,丰富的味型让消费者更有挑选余地,满足不同的味蕾。
除了在味道上下苦功外,传统草莓的采摘期较短,使得草莓上市时间“春宵苦短”,为此,省农科院技术团队在采收时间上做起了文章。
在西乡草莓园的‘建德红’‘建德白露’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草莓的果实已非常饱满。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蒋桂华研究员介绍说,一般草莓在2至3月的初春时期才迎来采收旺季,而省农科院选育的‘建德红’‘建德白露’等草莓品种在初冬季节就能采收,成就了冬日里独一份的美好味道。“如今我们示范基地里已形成了在11月上旬上市的极早熟品种‘建德红’,12月下旬至1月初上市的中熟品种‘越秀’和12月上旬上市的现有早熟品种‘红颊’搭配,实现草莓高价售卖不断档,倍增的产量不仅填补了草莓在冬季售卖的‘空窗期’,同时也扩大了草莓的产量,进一步促进了莓农的增收致富。”
此外,省农科院还选育了‘建德白露’‘越雪妃’等粉白系草莓新品种,进一步丰富品种类型,打破了日本草莓品种多年“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建德草莓产业品种多元化、自主化的第二次“蝶变”。
劳作更省力 品质更出色
在基地现场,记者看到大棚外面的便道上铺设了一条简易的轨道,一辆轨道车通过后台工作人员操作后缓缓驶来,莓农随后将大棚里采摘好的草莓放到轨道车上,草莓就通过轨道车直接运输到包装车间,无需其他人力介入,即提高了草莓采收后的转运效率。“类似这样的轻简化装备基地里还有很多,比如省力化草莓定植车、悬挂运输装置和电动卷膜装置等,都显著提高了劳作效率,降低了草莓生产劳动强度,使莓农从繁重而艰辛的劳作中解脱出来,整体提高生产效率44.4%,每亩节省人工成本1302.8元。”蒋桂华介绍。
有优良的品种,更要有出色的品质,这才能让建德草莓红遍大江南北。而实现出色的品质的关键在于绿色防控和清洁化栽培技术。蒋桂华介绍说,基地集成应用了土壤改良、健壮栽培、清洁管理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减少农药使用,提高草莓质量安全水平,改善了草莓生产采摘环境。
虫害是农作物种植中常见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是绿色防控的最大难题。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柑橘研究所推广使用了“以虫治虫”和“以螨治螨”等技术手段,用科学的方法治理虫害。
“世间万物皆有天敌,大棚里的这些害虫也不例外,用‘魔法打败魔法’是一种新的控害思路。”省农科院绿色防控技术负责人介绍,为了使灭虫“部队”常年驻扎在大棚里对付害虫,通过大量饲养、合理释放南方小花蝽、异色瓢虫和胡瓜钝绥螨等天敌昆虫,向发生虫害的大棚“定向投放”,组成田间种群,成为杀灭害虫的主力部队。集成应用以上控害技术后,基地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50%以上。
如今,建德草莓年产值已超30亿元,成为建德打造“地瓜经济”的金名片。
本报记者 杨柳树 通讯员 毛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