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综合标准化,它的售价可提高20%
像水果的茭白这样种出来
![]() |
图为茭白全产业链项目团队在茭白基地调研安全用药情况 |
近几天,台州市黄岩区良军茭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良军对于即将到来的茭白收获季非常期待,“今年,我们合作社按照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要求使用正式登记的农药,基地出产的茭白又好吃又安全。预计茭白年产值将达5000万元以上,并远销上海、江苏等全国各大中城市。”
优选品种,绿色防控
良军茭白专业合作社的茭白,白白胖胖,从田里拔上来就能直接生吃,又脆又甜,像水果。除了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还得到国外种植户的青睐,合作社繁育的‘浙茭8号’,因其产量高、抗病力强,还代表“中国茭白”捐赠给印尼。而这背后,都离不开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以下简称“质量营养所”)的助力。
质量营养所与黄岩区通过建设“茭白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构建起涵盖茭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切切实实为农民带来了实质的收益。据统计,当地通过实施标准化栽培与采收,茭白优品率提高了5%以上,农药残留合格率达100%。
茭白是我国第二大特色水生蔬菜,数据显示,全国40%的茭白产自浙江,是极具浙江特色的经济作物。然而,项目实施以前,浙江茭白产业仍存在种苗杂株比例较高、用药施肥不规范、采后贮运技术欠缺、包装简陋无标识等问题。
茭白全产业链项目负责人胡桂仙告诉记者,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茭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从产地环境、育苗、种植、采收、贮运和包装标识等方面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加快形成茭白质量全程可追溯、生态环境有改善、农业农村有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
在品种方面,团队与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茭白品种改良岗位专家团队合作,优选了品质优、抗性强、丰产性好的‘浙茭8号’‘浙茭3号’‘浙茭10号’等茭白新品种,形成早中晚配套,提高种植效益。
为确保茭白在种植环节的用药安全,针对茭白生产中的“三病(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两虫(螟虫、长绿飞虱)”以及生产中尚存在农药超范围使用等突出问题,团队通过药效试验筛选出17种防治药物。同时对未登记的7种药物,结合风险评估制定团体标准,有效解决茭农无药可用的生产难题。
团队还在黄岩开展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拓宽绿色发展路径。如实行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诱捕器,种植香根草、蜜源植物,释放害虫天敌,通过病虫害绿色防控,每季农药减施2次以上。
杨良军表示,通过实施综合标准化,种苗纯度由90%左右提高到98.8%以上,绿色防控到位率100%,每亩效益增加了1200元以上。
培育“名特优”,擦亮“金招牌”
每到茭白采收旺季,不难发现,除了茭白,合作社茭田里还有一群“小家伙”正在被主人抓上岸,这群“小家伙”就是茭田里套养的甲鱼。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几年前,该茭白基地就开始尝试“茭鳖共养”生态模式,从最初的小规模试点,如今已经扩大到10亩以上,亩均养鳖150只。
谈到茭白田里套养甲鱼的好处,杨良军说,“以前,茭田里福寿螺很多,繁殖速度极快,严重影响茭白的生长。省农科院专家告诉我,茭田的环境也很适合甲鱼生长,甲鱼可以有效捕捉福寿螺,同时可以给茭白提供有机肥,于是我就开始尝试‘茭鳖共养’。”
“茭鳖共养”不仅可以直接减少茭白的病虫害和农药使用量,还可以大幅提高茭白和甲鱼的品质。茭田放养的甲鱼与市场上的甲鱼相比,肉质更加鲜美,甲鱼价格翻了几番,每公斤售价可达300~400元左右,每亩可增收8000多元。
为进一步打响“黄岩茭白”知名度,质量营养所在以综合标准化生产基础上,与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专家团队共同协助黄岩区茭白产业基地开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认证,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茭白市场价格上升了20%左右。
2020年,“黄岩茭白”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1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报告对“黄岩茭白”作了充分肯定,“产品新鲜整齐,肉质茎略细长;净茭皮色乳白光亮,横切面洁白有光泽,肉质脆嫩致密,口感鲜甜清香。其中膳食纤维、维生素C、总糖、谷氨酸和天冬氨酸(鲜味氨基酸)等指标优于同类产品。”
目前,黄岩区茭白栽培模式90%以上为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规模达到2万亩,已成为当地农业农村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报记者 陈路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