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小蜜梨助力大共富
热风吹来盛夏的气息,也吹来了水果的香甜。走进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部山区鸬鸟镇的杭州余杭三水果业有限公司果园内,满山遍野的梨树枝头上挂满果实,部分蜜梨已开始采摘,供人们消暑解渴。
蜜梨是鸬鸟最靓的一张金名片,其品质优越、声名远播,“鸬鸟蜜梨”连续多年获浙江省农博会农产品展销会金奖,还是G20杭州峰会保供水果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鸬鸟蜜梨栽培面积近万亩、产量约1.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约3亿元,已成为鸬鸟镇农户的“幸福果”和“共富果”。
浙江农林大学园艺科学学院教授徐凯2005年便与此地结缘,10余年来,他持续为鸬鸟蜜梨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帮助农户不断提升蜜梨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民种植蜜梨致富。
“虽然鸬鸟有着悠久的蜜梨种植历史,但传统种植方式导致果品质量不齐、产量不稳。”徐凯回想起刚到鸬鸟时的情景,当时的种植户在蜜梨种植管理、果园土壤肥力提升等方面存在着技术瓶颈,整个蜜梨产业面临着提质增效的重要发展关口,迫切需要科技赋能以改变现状。
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与三水果业开展合作,共同承担了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重大项目“果园种草养羊模式与技术的机理研究”,该项目由徐凯牵头负责。就这样,徐凯带着研究团队下沉到三水果业的种植基地,针对蜜梨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潜心开展科研攻关。
记者在三水果业的种植基地里看到,除了遍布山坡的梨树外,山顶上还有一处很大的湖羊养殖场。“果园地上生草,绿草可作饲料养殖湖羊,湖羊的粪肥又供作梨园有机肥,养羊种梨环境三相宜,实现了品质优、效益高、环境美。”三水果业副总经理陈波介绍说,公司很早就确立了走高效生态内循环的农业经营模式,将果园开发、牧草种植与湖羊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互补,昔日的荒坡地如今变成了绿色蜜梨和湖羊良种的生产基地。
据了解,“梨-羊-草”这一生态循环模式是将传统低效的果业单一业态变为高效的果草牧循环经营的多业态融合,显著提高了种养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模式让每亩梨园经济效益增加6000元以上,对于广大山区、半山区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也有力地推动了余杭乃至我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徐凯说。2012年,“果园种草养羊,羊壮地肥果香”生态循环模式荣获全省十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优秀奖。
2021年,徐凯受聘领衔余杭区科技特派员团队,继续入驻鸬鸟镇。为了进一步促进鸬鸟蜜梨的提质增效,徐凯团队引入“新玉”“鄂梨2号”“苏翠1号”等梨新品种5个。“原来的梨主栽品种‘翠冠’,在遭遇灾害天气时容易早落叶,进而开秋花,使得蜜梨减产很严重。”徐凯说,“目前推广的这些新品种比较抗病,在相同的条件下更容易稳定产量,同时有的品种品质也更高。”
陈波介绍,在徐凯等一批科技专家的助力下,公司的蜜梨优果率显著提高,平均亩产值超过2万元,比最初增长了2倍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基地里的蜜梨减肥约30%,糖度增加0.4度左右,不仅口感更好,也更健康,所以卖得比周边普通种植户的蜜梨要更贵,且一直给世纪联华和盒马等高档超市供货,成为超市里的‘金水果’。”
除了为三水果业提供科技支撑外,徐凯还以三水果业为重点示范平台,将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果农,发挥农业技术辐射推广的裂变效应,尽可能地延伸成果转化的广度。自服务鸬鸟蜜梨产业以来,徐凯团队共推广新品种5个、新技术3项,辐射推广5000多亩,开展现场技术指导50次和技术培训3期,累计培训果农900多人次,年带动农民实现增收1700余万元,助推了蜜梨产业的持续升级。本报记者 杨柳树 通讯员 刘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