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科院绿肥熟化新垦耕地技术
让“非粮化”耕地变成了丰产田
本报讯 眼下,正是浙江早稻收获时节。近日,在金华市婺城区蒋塘镇230亩“非粮化”水田绿肥技术示范方,早稻已经收割完毕。“今年,这片‘非粮化’耕地的早稻亩产普遍在400公斤以上,相比前几年,算是大丰收了。”种植大户洪卫国高兴地说。
洪卫国的这片“非粮化”耕地经整治后已种了3年的富硒大米,这几年产量一直不高,一般产能只有200~300公斤/亩,于是他找到了婺城区植物保护和耕地管理站,希望有相关专家可以帮他解决难题,提高这片田的水稻产量。
2022年9月27日,浙江省农科院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生地绿肥熟化技术岗位专家王建红带领团队成员,与婺城区植物保护和耕地管理站负责人一同来到洪卫国的这片“非粮化”耕地现场察看水田土壤和水稻长势。“我们认为水田土壤理化性状差、基础肥力低是水稻产能低下的根本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冬季种植绿肥还田和水稻合理配施化肥来提高土壤的基础肥力和水稻产能。”王建红介绍说。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新增非粮化整治农田7.3万亩,普遍表土有机质缺乏,生地特征明显,水稻产量比正常稻田低40%~50%。婺城区植物保护和耕肥管理站站长丁懿说:“我们希望通过政府委托生产的方式把绿肥要素与技术结合起来,绿肥种子、播种、开沟、植保等环节都由技术提供方完成,解决生产者因缺乏种植技术达不到绿肥培肥地力的要求。”
在洪卫国的技术示范方,王建红团队采用“黑麦草+水稻”的耕作模式,适量施用化肥促绿肥高产,然后以绿肥为有机肥源熟化水田生土,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生态,还可以在种植水稻时减少化肥使用量,并且保障水稻产量提升。
今年4月初,王建红团队对技术示范方的黑麦草绿肥进行了测产验收,测产结果显示黑麦草绿肥鲜草产量平均达3723公斤/亩,超过了绿肥还田量不低于1500公斤/亩的基础产量要求。
“早稻产量能有400公斤以上,已经很高了。王老师团队的绿肥技术,让我的这片‘非粮化’耕地变成了水稻丰产田,这是没想到的,真的很感谢他们。”洪卫国告诉记者,水稻田的土壤已经变疏松了,应该会对之后的晚稻种植有所帮助,期待晚稻也可以有一个大丰收。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以来,王建红团队一直致力于绿肥熟化新垦耕地的技术研发,基于团队系列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垦造水田土壤快速培肥熟化技术”,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2021年10月被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评为“长三角农业科技优秀成果”,目前该技术已在衢州衢江、金华兰溪等多个新垦造水田项目中推广应用。
目前,浙江已完成“非粮化”整治耕地225.7万亩,许多整治耕地生地特征明显,急需开展“非粮化”整治耕地水稻产能提升工作。科学实施绿肥生产与利用技术,是快速提高“非粮化”整治生地质量、改良土壤性状的重要手段。“非粮化”农田绿肥轻简化生产与水稻合理配施化肥技术应用,将为治理“非粮化”农田、实现粮食产能大幅提升,提供一种可推广、可参考的现实路径,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本报记者 陈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