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科协
擎绘5年美好蓝图谱写科协发展新篇章
![]() |
湖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
![]() |
2023半导体前沿技术论坛 |
![]() |
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浙江试点工作启动仪式 |
![]() |
湖州市科协在中国科协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观摩交流活动中分享工作经验 |
![]() |
“智赋医疗”科学家与企业家沙龙 |
![]() |
“科创中国”绿色低碳创新联合体主席团及成员会议 |
编者按
前不久,湖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顺利闭幕。大会选举产生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记者采访了湖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了解了湖州市科协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
过去五年,湖州市科协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在动员全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大局、科技赋能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书写科协事业新篇章中展现了湖州担当。
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州市科协将以此次换届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持续深化科协系统改革,进一步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全面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湖州篇章,为全省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样本。同时,湖州市科协将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在筑牢共同思想根基上展现新作为;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作出新贡献;聚焦组织变革重塑,在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中开创新篇章,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五年的蓝图已经绘就,相信在湖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州市科协将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贡献科协力量。 本报记者 蔡家豪
党委有号召 政府有部署 科协见行动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总要求。湖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总目标,作出了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总载体、总抓手,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的决策部署,擘画了湖州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的发展新蓝图、新愿景。
新一届委员会的产生,让湖州科协工作有了新起点,未来五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必须”——
必须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政治性是科协组织的灵魂,把科技工作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为党和国家事业凝聚强大科技力量。
必须有更强的责任担当。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发挥科协组织的独特优势,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勇攀科技高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彰显创新第一动力,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湖州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必须有更实的创新举措。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围绕提升聚智引才能力、创新服务能力、争先创优能力,以系统思维推进科创和科普工作系统蝶变、两翼赋能,以一年干几件事、几年干一件事的韧劲,助力湖州加快形成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
必须有更紧的联系服务。把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协工作的生命线,持续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协干部队伍,保持实干争先、奋力奔跑的作风状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科技界的信赖和支持,在担当作为中建设更具影响力的科协。
强化“政治赋能”
推进红色群团建设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拥护者
高举伟大旗帜维护核心。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致力创新发展的行动自觉。成立“科协党校”,实施红色领航计划,开展党的政治理论专题培训和国情省情市情考察研修,建好“科字号”政治学院,打造“没有围墙”的思想政治和价值引领平台。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为主题,持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弘扬传承。深入挖掘湖州籍科学家文化内涵,建设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建好章鸿钊等红色科学家故居,筑牢科协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坚持涵养学风、净化学术风气,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扎实推动科技界作风学风转变。强化科协官网、官微和官刊阵地作用,传播科技正能量、唱响爱国主旋律。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科协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扎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持续打造“科技为民、服务有我”特色品牌。持之以恒推进机关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推进“清廉科协”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树立重实干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重视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党建强会工作机制,建好学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发挥好科协组织培育和引领社会组织的作用。
强化“人才赋能”
打造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做创新创业理想城市的共同建设者
持续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始终把科技人才作为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持续完善联系服务机制,广泛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最美科技奋斗者,进一步营造尊重关爱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实施“美丽湖州四季看变化”院士专属服务计划,为来湖院士提供最大尊重、最优服务。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零距离听取科技工作者诉求呼声,把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盼及时传递给党委政府。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务实解决矛盾问题,助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全力服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平台,会同市委人才办等单位,牵头组建湖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理想联盟,建立“双创”导师团,设立“学术会客厅”,为科技人才提供专业指导、学术交流、产业对接等服务,助力成长、促进创新、带动创业。分层分类做好人才托举,组织青年科技英才奖、优秀科技工作者等选拔推荐,开展湖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和优秀成果认定工作,进一步扩大青年科技人才朋友圈。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机衔接机制,引入院士专家资源支持湖州少年科学院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
积极支持科技人才建言资政。认真做好科技工作者队伍状况调查摸底,逐步建立资料详实、学科齐全的专家数据库。加强智库发展布局,积极引进和培养智库人才,实施软课题项目研究,开展专题性科学论证,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咨询服务。突出科技治理特色,组织科技工作者座谈交流、恳谈资政,服务科技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高质量撰写建议提案和编印《科技工作者建言》,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发声发力。
强化“科创赋能”
实施高端智力集聚工程
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不懈奋斗者
持续释放绿碳大会效应。深入打造国际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品牌,吸引国内外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投家聚焦湖州,推动科研、人才、产业项目合作,持续赋能湖州绿色发展。推进“科创中国”绿色低碳创新联合体建设,组织国家级学会、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对接全市需求,持续导入高端智力和创新资源。联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发起筹建“碳中和国际联盟”组织,成立湖州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基金,服务“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湖州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聚力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积极融入“科创中国”浙江全域深化,申报第二轮试点城市,争创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围绕八大新兴产业链,统筹布局“一家三站”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30家、博士创新站100家,实现五年到访院士超过600人次。组建由院士领衔的科学家产业服务团,支持企业与院士及团队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创新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深入开展“千博助千企”行动,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下基层,为企业提供项目指导、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广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用好《科创湖州·智汇计划》专项引智政策,围绕全市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创新需求,加强与国家级学会、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对接合作,积极承接具有较大知名度和较高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国家级学术年会。加强学会学术共同体建设,在学术交流中引领促进科技工作者专业水平提升。深入实施“海智计划”,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海外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促进国际科技民间交流,积极利用海内外科技人才资源为全市创新发展服务。
强化“科普赋能”
构建高质量科普公共服务体系
做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倾情服务者
突出抓好青少年科普工作。积极做好教育“双减”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加法,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按照“整体规划、分步落实、稳步建设”原则,力争五年内实现全市260所中小学校科学家科普教育基地全覆盖,完善科学家参与科普教育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学校”,打造“行走的科技馆”科普品牌。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与科学家同行等科普活动,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们编织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有效拓展社会化科普资源。发挥纲要实施牵头单位作用,协调推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全力做好科普设施提升、科普资源挖掘、科普活动组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推进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争取通过3年努力,全市公共场馆科普化基本普及,改革评价标准上升成为国家标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样板。持续发挥基层科技志愿者作用,推广“三长”带“三会”融“三生”科普模式,不断推进科普服务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生活。
加速推进高质量科普服务。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围绕公众关心的疫情防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热点事件,突出科普先行,加大科学传播力度。办好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擦亮“在湖州点亮全民科普”品牌。用好国家级“生态文明科普中心”牌子,导入高端科普资源,在全国率先探索“用科普讲好美丽中国故事”新路径。发挥市科技馆主阵地、领头羊作用,创作高质量科普服务产品,支持县级馆、特色馆、专业馆建设,全力做好科技馆新馆布展工作。
强化“实干赋能”
建设更具影响力的科协
做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优秀实践者
实干争先看得见抓得起。坚持贯彻“跳出科协看科协、跳出湖州看科协”要求,深入开展“实干争先、赋能典范”主题实践,推动全市科协系统增强“一线”意识,激发“奋斗”动力。突出科协组织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特点,营造“来来往往”工作氛围,构建“联动共享”工作格局,扩大科协“朋友圈”,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做大做强平台能级。完善“闭环落实”机制,运用“思维导图+项目清单+周月例会”方法,促进工作转化、提升工作实效,实现小个子迸发大能量。
提升能力强化学会变革。按照“发展一批、提升一批、退出一批”的总体思路,推进学会组织扩面提质。开展学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学会现代治理,规范学会组织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会的政治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创新服务力和会员凝聚力。推进“一会一品”创建工作,打造一批优秀特色学会。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学会服务站支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市级学会参与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推进学会服务科技治理。
接长手臂优化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组织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路子,建立学会牵头、平台支撑、项目带动机制,大力推进科普、学术、智库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基层科协服务发展能力。坚持全市科协系统一体化建设,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加强对区县科协的工作赋能。推动科协组织向新型科研机构、新型经济组织和高校、企业延伸,推动科协资源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实现对各类科技人才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