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乡建筑有机更新低碳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进展
探索建立6种“净零碳”拆改模型
本报讯 当城市更新与“双碳”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从浙江东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公司于去年获得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杭州市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立项的“城乡建筑有机更新低碳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6种拆改模型的碳排放计算方式已经建立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碳排放信息监管平台的开发。
东南设计集团董事合伙人、执行总裁王俭表示,建筑是产生碳排放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随着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建筑业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设备运营阶段耗能是产生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以有机更新作为背景进行低碳研究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那么,什么是城乡建筑有机更新?东南设计集团低碳数字中心总监何璐告诉记者,城乡建筑有机更新就是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社区生态、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旧建筑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和更新,以保持建筑的活力和使用价值,其核心是保持建筑的完整性和历史性,同时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更新。
目前,城乡建筑的低碳研究问题目前多集中于新建建筑,更新建筑低碳评价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与操作系统。针对这一现状,公司拟对新建建筑、已建成建筑的有机更新中所涉及的建材在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废弃物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分析计算,搭建适用于浙江省城乡建筑碳排放监测、碳足迹计算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溯源体系,为建筑物、园区等建筑体如何实现“净零碳”提出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补充完善碳排放因子库,是本项目的研究重点之一。“就像计算工程造价一样,建筑碳排放也需要计算其单位碳排放,从而列出碳排放清单。而将能源与材料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对应的系数,我们称之为‘碳排放因子’。” 何璐介绍,团队选取了包括古遗址、居民楼、乡村村落等在内的6种极具代表性的拆改模型中的17种建材,对这些建材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信息收集和汇总,补充完善GB/T 51366-2019《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内尚未纳入的常用建材碳排放因子,使得浙江省范围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此外,团队在BIM建模软件内建立起了6种拆改模型,并基于自主研发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所有的材料在生命全周期范围内的碳排放量进行模拟和计算,使计算更精准。“比如我们在软件内模拟一幢建筑的有机更新,输入相应参数,系统就可以自动生成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报告,明晰展示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活动数据及碳排放量,给用户一个直观反馈,明确碳排放超标时,如何进行调整才能科学合理地减碳。” 何璐表示。
该项目的研究将落到实处,通过对目标建筑及建筑群进行研究,最终建立起6种拆改模型,并通过建立浙江省碳足迹信息库等方式使该项目的所有成果可以对今后的城乡改造项目起到示范和参考作用。
据王俭介绍,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东南设计因此成立了低碳数字中心,围绕城市的有机更新、商业改造、零碳建筑、可再生能源等各方面开展研究,并在公司内部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员工围绕低碳开展技术攻关,为支撑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黄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