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评出
2022年浙江十大金融新闻
金改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各市域全覆盖
11月,国务院同意在上海、南京、合肥和浙江的杭州、嘉兴开展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出了7个方面19项政策措施,主要是通过科创金融改革创新支持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杭州将着力打造国内现代科创金融体系的实践窗口和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示范基地,嘉兴将重点建设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
至此,浙江金融改革基本实现了重点领域全覆盖、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了各市全覆盖,各地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开展探索和互鉴,走出了一条全国领先,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区域金改之路。
近年来,浙江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数字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一体融合要求,体系化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全省各地围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开放金融等领域积极突破争先,相继启动温州金改、台州小微金改、丽水农村金改、宁波保险创新试验、湖州衢州绿色金改、自贸区金改等等。
企业贷款利率持续走低
今年以来,浙江以金融政策的“准”来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金融服务的“好”来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全省金融系统做好“保供、让利、帮扶”三篇文章,全省金融运行“量增、价降、质优”,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加大政策性低息资金运用,加强存款利率监管,持续释放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潜力,推动市场利率下行向实际贷款利率传导。推动金融机构做到各类手续费应免尽免、应减尽减,鼓励对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担保费、贷款利息等补贴,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10月企业贷款利率(4.18%)、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52%),同比均下降54个基点。
为帮助困难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6月以来建立还本付息政策应延尽延专项统计制度,督促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到困难的个人房贷、消费贷,实施年内延期还本付息,做到应延尽延。特别联合省文旅厅出台相关意见,推动金融支持民宿行业抵御疫情影响。
出台金融“十四条”稳经济大盘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外汇局浙江省分局在金融总量保障、助企纾困、减负降本、稳进提质方面积极谋划,梳理出14项细化举措,组织浙江省金融系统加大工作力度,靠前发力。
根据“十四条”,浙江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贷款总量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匹配,力争全年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包括:力争全年新增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000亿元,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给予余额增量1%的央行激励资金;用好央行新设立的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梳理全省3.14万家企业清单,力争浙江省科技创新再贷款落地金额走在全国前列;确保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2万亿元,力争全年新增首办户3000家,新增全省贸易投资便利化优质企业名单3500家;力争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实现翻番,全年跨境贸易融资量超过200亿美元;对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的人群灵活调整还款安排,对接物流运输企业、货车司机融资需求,应贷尽贷、早贷快贷,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等。
央行等四部门发文支持建设共富示范区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立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支持浙江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意见》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完善金融风险防控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支持举措。
《意见》明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加强与浙江的沟通协调,优先将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相关改革试点任务赋予浙江,指导支持浙江率先探索实践。同时,按照定量与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构建具有科学性、普适性、全面性的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工作成效,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的金融支持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稳进提质金融工具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浙江再次吹响扩大有效投资集结号,这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成了主角。
11月2日,全省稳进提质金融工具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72个总投资4538亿元的重大项目开工。
浙江省高度重视金融工具争取工作,20个单位成立省工作协调机制,连续3个多月,实行专班推进、集中办公,省市县高效协同,共争取金融工具项目167个,基金654亿元,投放基金总量列全国第二位。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助力之下,浙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
集中开工后,国开行浙江省分行、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农发行浙江省分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预计还将为相关项目提供配套融资超900亿元。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支持,快速打通资本金无法到位造成的堵点,有效破解项目资本金到位困难制约项目建设和贷款投入的迫切问题,撬动更多商业银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有效助推交通、能源、物流、农业农村等基础建设和发展。”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金融“二十二条”赋能山区26县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会同省发改委等九部门出台《关于金融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从资源投入、产业发展、改革创新、金融服务、部门联动等五方面提出22条举措,加大对山区26县的金融精准支持,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意见》提出了五年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到2025年末,力争山区26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2.5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万亿元,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绿色、小微、涉农贷款余额五年分别新增1200亿元、1500亿元、2500亿元和5000亿元。金融基础服务提档升级,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力争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力争实现符合条件的县域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与市级分支机构一致,积极发展线上“云审批”模式。
多币种结算只需一个账户
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联合举办浙江省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扩大试点启动仪式,标志着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实现浙江自贸片区全覆盖。
此前的2021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部署在杭州、广州等4个城市率先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4家银行、在杭51个网点参与首批试点。试点以来,本外币银行账户开立更加高效,本外币资金结算更加便利,金融产品服务更加丰富,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截至目前,全省共开立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2.59万户,办理人民币资金收付2.8万亿元、外币资金收付145.1亿美元。
“试点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基本业务规则统一的本外币银行结算账户体系,支持企业一次申请开立具备多币种结算功能的银行账户。”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全国农信社深改“第一单”落地
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在浙江落地。4月18日下午,深化农信社改革暨数字普惠助力共同富裕推进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与省长王浩共同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揭牌。
会上,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向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董事长王小龙颁发《金融许可证》。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在浙江省农信联社基础上组建,由浙江省内全部法人农信机构入股组成,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成员行的行业管理银行和联合服务银行。
浙江是首个披露省联社改革方案的省份,也是首个落地省联社改革方案的省份。浙江农信本轮改革与时俱进推动的赋能改革、增量改革、提升改革,保持两级法人地位不变,保持县域法人机构稳定,是成本较低、阻力较小的一种改革模式。
德清农村宅基地可获公积金贷款
2月21日,德清县钟管镇干村村村民杜正芳成功办理了20万元全国首笔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公积金贷款。
德清“农村版”公积金贷款每笔额度为10万至30万元,具体根据月均缴存额、余额划定,期限最长10年。目前,贷款期限5年内公积金贷款年利率为2.75%,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针对该项目中贷款户为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支出困难户、特困户及重度残疾以上的困难群众,德清县将扩大公积金贷款贴息范围,进一步扩大“农居金服”项目受益面,不断扩大农村灵活就业公积金缴存群体。
湖州银保监分局德清监管组组长夏勤良表示,德清创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方式,为农民公积金贷款增信赋能,有效解决农民改善生活品质的金融需求,减轻农民的融资成本,让农民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浙里惠民保”实现省域全覆盖
“惠衢保”“西湖益联保”“浙丽保”“天一甬宁保”“温州益康保”……这些在浙江百姓中颇具人气的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正在释放民生红利。9月,全省11个设区市均推出“浙里惠民保”制度,实现省域全覆盖。截至8月底,全省“浙里惠民保”投保人数达2969万人,投保率53%,续保率81%。
放眼全省,“浙里惠民保”兼具面广、费用低的特点:不对参保人员设置年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职业类型、户籍等前置条件。
“浙里惠民保”在投保人数、投保率等主要指标方面居于全国前列。2021年全省“浙里惠民保”人均赔付6153元,预计今年达11505元,单人最大赔付达142万元。两年来累计赔付41.5亿元、惠及75万人。
2020年,“浙里惠民保”设立,并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项目推进,努力让医保之网“兜”住更多百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