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撬动温州鞋革产业创新发展杠杆
“点鞋成金”为千亿级产业赋能
本报讯 一双普通的鞋子能创新出多少花样?近日,在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里,记者找到了答案。从鞋面材料到鞋底功能,从款式设计到制鞋工艺,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围绕一双鞋展开了各类创新实验,碰撞出科技赋能、时尚引领、产业创新的精彩火花。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以“科技赋能,时尚引领”为战略定位,深化“科技技术+时尚元素”双轨齐驱、协同发展,撬动了温州鞋革产业创新发展的杠杆,推动着这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向更高能级进军。
校地合作为千亿级产业赋能
2020年10月,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在中国鞋都产业园揭牌成立。作为鞋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平台,研究院依托四川大学轻工学科领域的科研力量,由鹿城区政府与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联手共建,以加速鹿城以及温州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中国鞋都”迈向“世界鞋都”的跨越式发展助力。
鞋业是温州市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自2001年获批“中国鞋都”称号以来,温州鞋革行业经过长足发展,已跻身千亿产业集群。早在2017年,温州市鞋革企业数量就高达4921家,行业生产总值破千亿,成为温州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温州的鞋革产业基础足够扎实、规模足够庞大,发展环境足够优渥,具备承接与孵化我们科研成果的条件。”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飞教授告诉记者,研究院布局面向温州鞋革全产业链,以服务中小型企业为主,围绕鞋革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关键技术与材料研发、品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孵化、评价和认证服务等业务。
目前,研究院已建成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大学)-浙江分平台、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浙江分平台、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级重点实验室,搭建了先进轻工材料、循环经济技术、生态及功能皮革、鞋服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创新要素五大研究中心。
开展技术攻关提升鞋企核心竞争力
只有好的设计才能为成品鞋与服装注入灵魂。经过深入调研,周建飞发现原创设计问题是鞋都产业园内不少企业共同存在的顽疾固症 ,为此,研究院以原创设计转化成果为切入点,打造“温州鞋业时尚中心”,构建原创设计生态体系,孵化温州中小型鞋企的原创设计文化,逐步提升鞋业整体的品牌形象。
周建飞还介绍到,研究院的功能设置也特别体现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如温州市很多中小企业因资金有限无法独立承担研发风险,阻碍了自身科技创新转型。为此,研究院设立的产业创新要素研究中心将人才要素、资本要素、生产要素和科研成果进行“打包”,系统性地输送到企业,以降低企业享受科研成果的门槛。
在强化科技供给,精准“四技服务”方面,研究院以“舒适度”“功能性”“大健康”为切入点,指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的加持,提升核心竞争力。如在“功能性”的提升上,研究院配置了国内首套基于鞋品研发的“三维生物力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实现从三维扫描的“静态定制”到“动态定制”的跨越。又如,针对糖尿病足定制鞋垫,研发出采用独特配方的医用EVA和发泡塑料的鞋底,实现分散足部受力。再如,引进国内领先的“生物力学磨损试验机”“整鞋透气保温性能测试仪”,解决了鞋底单一软硬度与足底受力不均、鞋类透气性与保温性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研究院现已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代表中国参与制订国际标准1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4项,坐拥近80项“知识产权池”,并为百余家鞋革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科技服务,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研究院坚持人才优先,打造行业翘楚齐聚高地。通过搭建专家智库,汇集整合了石碧院士(皮革领域唯一院士)、林炜教授(长江学者)等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的专家、教授们,充分发挥优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鞋革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服务。
打通科研与产业化融合双向通道
在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同时,研究院坚持孵化转型,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其中石碧院士团队“工业废水高效净化及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项目在今年签约落地鹿城,以浙江坤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进行市场化运营,这也是研究院在温州市首个成功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
石碧院士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针对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存在难降解、亲水性强且极难采用常规物理化学方法去除等关键问题,开发了高效反应型试剂和沸腾床固液分离装备,适用于制革水、焦化水、市政污水、印染水、制药水等多领域工业污水,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此外,基于石碧院士团队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态皮革鞣制染整关键材料及技术”成果——生态皮革,研究院与温州本土知名企业红蜻蜓集团达成合作,共同打造“新型温州文化生态鞋款”项目,实现了科技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该项目主打绿色环保的生态皮革面料,秉承“原创设计”理念,将瓯绣、洞头贝雕、竹丝镶嵌及竹编、蓝夹缬、昆曲与畲族文化符号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鞋履创作中,完成了六大主题系列的鞋履产品30款127双。目前,部分实物鞋已入驻中国鞋文化博物馆馆藏。本报记者 徐慧敏 通讯员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