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路上的科技追梦人
![]() |
![]() |
![]() |
![]() |
从2019年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开始,浙江省科协启动开展寻找“科技追梦人”活动,通过讲述他们“追梦”的故事,推介了一批在科技战线特别是科技基层一线涌现出来的贡献突出、事迹感人、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展现并激励科技工作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2021年,中宣部、中国科协、科技部部署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浙江省科协在总结前期开展寻找“科技追梦人”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面向基层一线、突出弘扬科学家精神、突出可宣传推广性,继续开展寻找“共富路上的科技追梦人”宣传活动,深入挖掘、集中宣传一批长期扎根一线、积极投身共富的优秀科技志愿者生动事迹。他们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浙江主场活动中的高光人物之一。
李琴 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琴,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竹类研究所所长、院科技领军人才,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浙江省竹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竹产业是浙江省的特色优势产业,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竹材价格的下降,竹林抛荒增多、笋竹效益下降、企业倒闭外迁、产品出口受阻等现象日趋严重,竹业总产值增长乏力。
为了突破竹产业生存困境,李琴带领团队围绕笋竹加工和竹林培育方向开展全产业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积极推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等手段,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进程。近年来,十多项技术成果在浙江、四川、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广西等地推广应用,累计为林企和林农新增产值5亿多元,为带动竹区经济发展、促进竹农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笋竹加工利用方向,李琴带领团队围绕重组竹材制备新技术、竹重组材单元材料初加工连续化加工、建筑用竹质结构材、竹笋加工剩余物增值、竹笋活体绿色保鲜、基于水性环保漆的竹木制品生产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竹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逐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针对竹材加工业普遍存在的板材以石油基三醛胶为胶粘剂导致甲醛释放量高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植物胶粘剂耐水性和防霉性差、胶合强度低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技术瓶颈问题,李琴带领团队开展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历时11年,创制出具有易施胶、热压温度低、储存期长、防霉性能好等特性的单组份豆粕胶粘剂,构建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制备技术体系,首次开发出基于单组份豆粕胶粘剂的竹地板、竹家具板和展平竹砧板等三个系列高效增值产品,提升了竹质板材科技含量和环保性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于2020年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针对传统的竹材截断、剖竹等初加工工序都是各自独立进行机械化作业,工序间还要进行人工运输,壁厚和径级分选由操作工人根据经验识别,存在生产效率和分选精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工作环境差等问题,李琴带领团队开展了竹重组单元初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创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创制出集竹材自动定长截断、自动上料、径级分选、自动换刀、剖竹开条、厚度分选等多道工序为一体的竹条加工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减少人工60%,提高生产效率97%,提升了竹材初加工阶段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分选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改善了工作环境,促进了竹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成果目前已在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江西和安徽等产竹大省广泛应用,推进了我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竹材壁厚和外径多尺度同纬度自动测量分选装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21年,因科技业绩突出,李琴又一次获得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刘跃钧 用技术创新追梦黄精产业
刘跃钧,华东药用植物园科研管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浙江省第二届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省林业创新“一亩山万元钱”十大模式专家,省林下经济协会指导组专家。
2002年,刘跃钧考入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2010年的一次下乡调研,他从当地听说了黄精的神奇疗效,从此对黄精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进一步了解,刘跃钧发现,如果把多花黄精与丽水丰富的林下空间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林下经济的发展。
依托省公益类科研项目和丽水市农业新品种选育专项,刘跃钧于2011年启动了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高产新品种选育工作,率领团队成员奔赴省内外野生多花黄精分布地,收集并建立了多花黄精种质资源库,并通过优良种源初选、遗传多样性研究、优良单株混选和“两轮四年”的新品系区试,于2019年率先选育出多花黄精高产新品种“丽精1号”。“丽精1号”黄精多糖含量高达14.61%至14.73%,超出药典规定值1倍以上,不久就进入种苗繁育和推广示范。
同时,刘跃钧团队率先探明了多花黄精道地栽培区域环境条件和根茎生长发芽规律,最终研究形成了多花黄精生态化高效栽培技术,制定发布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多花黄精生产技术规程》。
2012年以来,刘跃钧先后牵头组建了丽水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中药材产业“林下经济与药用植物”首席专家团队,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具有抗疲劳作用的养生保健酒“黄精露酒”和“黄精精酿酒”,具有降脂效果的养生食品“复方黄精配方颗粒”,成果在景宁、庆元、松阳等企业和合作社得到转化应用。
刘跃钧也致力于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让丽水更多的农户通过黄精产业增收致富。
2012年,刘跃钧将庆元农户叶传盛承包的锥栗基地作为丽水市第一个林下多花黄精种植示范基地,并率领团队制定实施方案,2015年基地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锥栗亩产从套种前30多公斤提高到2019年的150多公斤,黄精林下种植4年根茎鲜产量1750公斤左右,真正实现了“一亩万元钱”。
2015年,在刘跃钧的指导下,家庭农场主吴养根成为松阳县种植黄精第一人,在其香榧基地套种了多花黄精220亩。2017-2019年,吴养根炮制的黄精产品连续三年荣获义乌国际森林博览会金奖,年产值150多万元,获利40余万元。200多亩的多花黄精今年开始陆续产出,除去成本每亩可获利1万元左右。2020年,吴养根在农场建起了年加工“九蒸九晒”3万余斤的生产线。
多年来,刘跃钧连续担任丽水市科技特派员在丽水、淳安、龙游、温州等地推广多花黄精等林下复合经营技术和产地加工技术,指导建立示范基地13个面积1540亩。目前,丽水全市推广林下中药材3.89万亩,其中多花黄精种植面积已发展到9000亩。
刘跃钧如今开始深挖中药材背后的文化价值,组织开展了黄精基原植物、炮制方法、黄精养生故事诗词、黄精方剂等的收集、整理和考证,研究成果将被编著成书,以推动多花黄精文化的宣传和利用。
何润云 沾满泥土味的菜园“送宝人”
何润云,衢州市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她二十六年如一日,向农民传播农业技术,为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始终拥有一颗热爱“三农”的初心。
1995年7月,何润云从金华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柯城区蔬菜办。从此,她与蔬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26个年头。
平时,她尽可能地抽时间往城郊蔬菜基地跑,与菜农慢慢熟悉起来。“在与菜农交谈时,我们把一些富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提炼,每年选择一个以上的科技项目形成研发课题进行攻关。”何润云说,许多研究课题是针对农民的实际困难提出的,虽然很土、很小,但非常实在、实用,很接地气,沾满泥土味。
七里乡大头村原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因种菜亏本,许多菜农失去种菜的信心。何润云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2006年开始研究“蔬菜嫁接育苗+配施有机肥集成技术”。后来,村民种出了高达2.17米的“茄子树”,亩产达到原先的一倍以上,并实现年亩均增效5000元以上。大头村也从原来的贫困村,成为一个依靠科技种菜的致富村。
七里村村民王寿文,是第一批使用何润云推广的蔬菜嫁接集成技术农户。原来他的5亩地一年只有四五千元收入,在何润云的指导下,如今一亩地收入达一万多元,收成好的年份甚至一亩近两万元,一年下来总收入有十多万元。
去年8月,柯城区菜农吴金山的圆葫卖了好价钱,他欣喜地说:“这还得感谢小何(何润云)给我们推广的蔬菜苗。”
今年春天,衢州雨水多,好多农户培育的蔬菜苗死了大半,何润云第一时间为菜农带去了全人工光智能化LED灯育苗技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何润云用真功夫赢得了菜农的信任,菜农只要有问题就会拨打“首席菜农”的电话求教。26年来,何润云的手机电话簿和微信通讯录存下了1000多位农民的联系方式。凌晨接到菜农的电话是常有的事,何润云来者不拒,有问必答。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让农民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在何润云看来,曾经,“看天吃饭”是农民的无奈,农技员就是要改变这一生产局面,把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给农民。
26年来,何润云获得了国家、省、市、区各类科技奖项63个;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1项,累计推广蔬菜嫁集成栽培技术22万亩,推广LED植物灯育苗、杀虫灯、穴盆、性诱剂、色板等新优技术27余万亩。创新蔬菜增产抗病技术、智能化LED灯育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此外,她还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省、市级项目90余个,累计“线上+线下”给农民举办技术培训班150余期,培训15000余人次,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8本。
沈青山 退休后继续为果农排忧解难
沈青山,台州市仙居县林业局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2008年退休后,他仍奔走在仙居的农村和果园里,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果农排难解忧。
沈青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杨梅应用多效唑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为东魁杨梅大面积发展解决了技术难题。
2008年3月退休以来,沈青山继续把精力投到杨梅产业上,服务梅农、为梅农开展巡回培训、到梅园实地指导。除了仙居,他的足迹还遍布省内的台州、衢州、宁波、杭州,甚至湖北、重庆等地……
2014年3月一日夜里,沈青山接到驻淡竹乡下齐村的科技特派员刘红梅的电话:该村桃园基地桃子落果严重,请求支援。次日一早,沈青山来到现场仔细观察,很快得出结论:出现急性炭疽病。通过召开全村现场会,指导村民买药用药,科学防治,下齐村的桃园当年获得了大丰收。
2015年12月,仙居广度杨梅遭遇重大雪灾,梅农心急如焚。沈青山涉险上山,指导梅农积极开展灾后生产自救。
2019年5月8日,全国首个杨梅科普学院在仙居县步路乡杨梅产业园挂牌成立。沈青山成了学院的常驻教师,根据梅农、杨梅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点菜式清单授课。
为解决杨梅贮藏保鲜问题,沈青山和同行不断研究、试验,摸索出一整套杨梅气调冷链贮藏保鲜技术,使原来“一日色变,二日味变”的杨梅能贮藏15天之久。同时,他利用仙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出了“杨梅梯度栽培”工程:把杨梅种植海拔高度极限从原来的500米提升到700米,扩大杨梅种植区域,即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矮坡上种植早熟品种荸荠种,5月底就能成熟上市;在500至700米的中、高海拔地带种植晚熟品种,最迟到7月底成熟上市,以此错开杨梅销售旺季,将杨梅的采收期从原来的半个月拉长到2个月。该研究成果通过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成果达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
杨梅梯度开发为仙居“百里杨梅长廊建设工程”(浙江省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的组成部分)提供了技术保障。
如今,全县已有水果25万亩,其中杨梅基地14万亩。2020年杨梅产业总收入达20亿元,杨梅直接产值8.5亿元,全县9.7万农户从事杨梅生产,杨梅产值户均达8700多元,杨梅成了广大果农的“摇钱树”“致富树”。仙居杨梅畅销大江南北,还闯入了东南亚、俄罗斯、法国等海外市场。
“只要身体好,我就会一直走在仙居的果园里,为仙居的绿水青山进一步变成金山银山贡献绵薄之力!”沈青山说。
□本报记者 叶扬 通讯员 何湘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