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严静:初心如磐,致力重症医学

  师从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陈德昌,学习重症医学思维、理论、技术。学成归来后,他建立了浙江省第一批ICU(重症医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这也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综合性ICU之一。

  创建初期,医院面临很多困难,如没有建设标准、没有参考模板、缺乏专业人才、缺少医疗设备等,“困难总是要突破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人才就培养人才。”他说。

  眼下,他带领的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已发展为全国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浙江省内领先的学科,连续数年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专科声誉排行榜前列。

  他就是浙江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严静。

  学医的梦想在聆听中萌芽

  严静的童年是在医院大院里度过的,家和医院只有一墙之隔。由于他的母亲在医院工作,小时候的他,看医生身着一袭白色长衫,站在光影下讨论患者病情,觉得特别帅,每次他都静静地站一旁听大人们对话:某床患者好转出院了;某某患者病情变化了,需要进一步治疗……那时候的他,觉得医生能救人,能解决人们的痛苦,是一项神圣光荣的职业。学医的梦想就在一次次的聆听中萌芽,并深深根植于严静的心灵。

  高考那年,严静所有的高考志愿都填报了医学院,最终不负所望,被浙江医科大学录取。经过5年的潜心苦学,1984年,大学毕业的他,带着“医学梦”来到浙江医院。轮班、轮科、查房、看病人、写病历……严静将所学到的知识全部运用到了基础的医疗工作中。

  作为一名医生,前十年一定是认真学习扎实基础的十年。而在这十年中,严静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并且扎实地将自己定格在了重症医学领域。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敬由静出”。为医,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如何获得尊敬,就要尽力做正确的事。

  从医30多年来,严静没有真正过过一次节假日,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末。为了节约时间,在医院里严静曾与其他重症监护室的医生靠一辆自行车来回穿梭于重症监护室与急诊室之间,连续21天驻扎在重症监护室,累了就在座椅上打个盹,为此还落下了腰椎间盘膨出的毛病。

  某一年愚人节凌晨,有同事恶作剧“谎报军情”,说有患者病情危重,严静信以为真,骑着单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医院。知道是大伙儿的愚人节玩笑,他一点儿都不气恼,而是认真地查看了一遍患者,轻描淡写地说:“查过房就放心了,可以回去好好睡一觉了。”

  直到现在,严静仍然初心未改,这几年医院每年会举办200多场健康讲座、专家义诊,严静只要有时间都会参与。“一开始是想做一名好医生,后来是想带好一个团队,能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作为浙江医院党委书记,严静觉得要把医院管理做好,而作为医生,则要把临床工作做好。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获得患者的理解和尊敬,这对严静来说是非常快乐的。

  ICU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ICU,就是一个与死神抢夺生命、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于重症医学专家来说,抢救生命的战场可能在医院里,也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突发事件考验一位医者的判断力、专业能力,更考量一个人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

  前年武汉疫情,浙江医院重症医学团队远程会诊讨论对策,精准救治患者。在一次视频远程会诊中,患者是一名64岁的男性危重症新冠患者。在回顾治疗经过、复习系列影像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及一系列呼吸机参数后,浙江医院专家团队围绕该患者的感染、低氧、用药等问题,结合肺部CT影像变化情况,对于后续治疗方案与前线专家展开详细讨论,通过双方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患者病情有了较明显的好转。

  “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做100%的努力。”80多岁的林大爷被送到ICU的时候已经生命垂危,基础疾病加上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相濡以沫近60年的老伴儿林奶奶泣不成声。在过去的岁月里,林大爷就是林奶奶的依靠,是林奶奶的全部,老伴儿一倒下,林奶奶觉得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坍塌了。

  严静得知后,连夜赶到医院指挥抢救患者。患者病情反反复复,但每次危机状况发生时,严静都会赶到病房与医生一起制定抢救方案,指导护士调整护理方式等,带领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地抢救和守护,这些都深深打动着林奶奶。可惜天不遂人愿,林大爷最终还是闭上了双眼,林奶奶突然做了一个让ICU里所有医生和护士都惊呆了的动作——只见她泪流满面“扑通”一声在严静面前跪了下来,她说,虽然老伴儿还是走了,但是见证了严静等ICU医护的努力,也无憾了……

  “重症医学团队要做的是不让轻症患者转成重症,不让重症患者转成危重。”严静说,浙江医院ICU建立30多来年,队伍由最初只有一位医生发展到现在40来位专业医生,各种设备和技术都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人才梯队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救治能力也不断提升,并向更高层面推进。

  随着浙江医院两院区时代的来临,目前浙江医院形成了灵隐院区、三墩院区两个特色鲜明的ICU,总床位65张,年收治各类危重病患者1500例次,抢救成功率高达95%,满足医院及周边危重患者抢救需要。科室具备了各类重症患者脏器功能监测、支持技术,其中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重症超声、血液净化、重症营养支持等技术省内领先。

  借力信息化实现医院同质化管理

  关注老年综合征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问题之一,浙江医院从2012年开始探索老年慢病和老年综合征兼治的新型老年病诊疗模式。老年综合评估是诊断老年综合征的重要筛查工具,2014年创建的老年综合征管理平台,为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浙江医院的老年综合征管理平台入驻了来自全国的综合医院或老年病专科医院30多家,完成了逾万人的老年综合评估,在探索老年医学学科特有的老年多学科团队管理诊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中国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应用专家共识,老年综合评估室设置推荐标准等。

  此外,浙江医院还根据老年人危重病的特点,决定重症医学科以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为特色,加强理论学习、引进监测设备、开展相关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模式和学科特色,也是目前省内唯一的临床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

  如浙江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科技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开发重症监护临床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通过临床智能预测模型,打造病情智能预警,实时分析病情变化及趋势。系统中的呼吸治疗智能管理模块使用了浙江医院5年真实临床数据,对撤机成功率进行预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成功率在93%以上,且在临床医生错误的脱机情况中80%被模型识别出来脱机成功概率低。死亡预测模块中,模型在事件发生前的24小时甚至更早做出提示预警并辅助医生制定处置方案,在浙江医院验证数据显示,临床验证准确率超过90%。同时,系统还为浙江医院建立了ICU专科标准数据库,极大程度地辅助医生临床科研工作,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率30%以上,降低临床失误率25%以上,提升质控水平10%。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差一分都不行。浙江医院的ICU目前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动态监测患者的情况。”严静认为,在治疗患者方面,就算理论非常丰富的医生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如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便能实现全院同质化管理。

  目前,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以浙江省重症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为平台,成立了浙江省重症医学临床研究联盟,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及医学转化研发。下一步,将注重在脓毒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早期识别和动态风险预警体系的研究,建立大型脓毒症生物样本信息库、构建脓毒症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识别及风险评估体系、研发适合国情的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规范治疗远程决策支持软件,制定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防治规范等。同时,积极开展“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重症医学临床转化研究与数字化平台建设,研发重症可穿戴设备、智能监护设备、智能质控平台、重症医学知识图谱。

  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张伟娟 王婷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严静:初心如磐,致力重症医学 2022-03-22 2 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