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去年前11个月,公司产值同比增长28.32%,出口额同比增长34%,发展势头喜人。
为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瓯海从完善扶持政策出发,用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消除顾虑、减轻负担。
如瓯海每年设立10个左右区级重大科技计划攻关项目,对承担攻关项目的企业(单位)给予30~50万元的补助。同时,对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企业,分别予以80%和50%的资金配套。并于近期发布《瓯海区重点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重点扶持“8+3”重点产业领域,规范项目管理工作,有效加强了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引领作用。在系列政策的激励下,前不久瓯海的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立项数又居全市第一。
得人才者得发展
院士大咖齐聚打造创新发展“全明星阵容”
作为浙南史上首个获评“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温州史上首个建成“国家招才引智基地”的地区,两张“国家级金名片”让瓯海“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更加生机盎然。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全球顶尖的宋伟宏院士来了,他将瞄准“老年脑健康”医学顶尖技术,助力建设阿尔伯塔学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半导体光电材料著名专家叶志镇院士来了,他领衔的2个团队已入选市级高水平创新团队。去年9月,瓯海区政府与温州大学共建的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由侴术雷教授团队领衔开展钠离子电池领域等储能技术“卡脖子”攻关。
这些院士大咖们齐聚一堂,组成了助力瓯海创新发展的“全明星阵容”。
“得人才者得发展”,这是用智慧和汗水去换取发展与进步的时代,瓯海明白当前的发展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各路人才的助力。他们精密编制科技人才引育工作网,以“一包一表一库一网一赛”五个一模式做实科技人才引育工作(编制政策汇编包、设计情况排摸表、完善科技人才库、搭建平台中介网、筹办创新创业赛),推荐申报国家级引才计划46名,省引才项目71人、省万人才3名,征集市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申报项目23个。吹响“大罗山·龙脊杯”创新创业大赛号角,累计征集优质项目120余个,已成功举办创业赛道智能装备赛。
在这样的力度支撑、氛围营造下,越来越多的“人才”奔向瓯海而来,将自己的职业坐标落在瓯海,去高校、去平台、去企业,与瓯海的发展同频共振。
搭建高能平台
以成果技术转化赋能企业发展
创新的触角除了向内发力,也在不断向外延伸。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相继牵手温州落地瓯海,带来了新材料、智能制造、微波通信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精尖”项目,也构成了瓯海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
瓯海聚焦提质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科创平台建设频频显现新突破。其中,浙大温州研究院的光电及纳米新材料实验室成功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中试车间基建工程已完工并完成验收,检测中心已完成装修并已完成实验室仪器设备选型,微波通信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成功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
“事实上,不管是项目储备、人才引育,抑或是政策完善、平台搭建,说到底都是为企业赋能、为产业服务。企业永远是创新的主体,是发展的主角。”在瓯海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一条赋能企业发展的创新链正日益强大,成效也逐渐显现。
去年以来,瓯海全面启动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五年行动,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和属地镇街攻坚目标,现已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70家,超额完成本年度市对区考核任务,审核推荐上报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其中新认定105家),均突破历史纪录。
本报记者 徐慧敏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