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闪耀科研路

11月7日,潘云鹤等14位院士专家来到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参观“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

  □ 本报记者 徐慧敏 杨柳树 见习记者 陈旦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本报“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主题报道,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浙江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校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姚海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丁列明。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深刻体会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内涵。从他们身上,我们希望能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省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智慧,提供更强动力。

  李校堃:以“科技梦”铸就“强国梦”

  李校堃,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

  将“生长因子”一探到底

  今年6月15日,温州医科大学黄志锋团队凭借“基于结构的细胞生长因子调控机制、分子改良及创新药物研究”项目与导师李校堃院士同获2020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们在传承与突破中开辟出了皮肤生长因子研究的“新天地”。

  2004年,李校堃在广东暨南大学潜心研究生长因子项目。温州医学院原校长瞿佳四下广州,满满的诚意让李校堃决定到温州闯一闯。初到温州时,李校堃团队仅十来人,如今,团队规模已达100余人,其中不乏国家杰青、优青等人才。

  经过多年努力,李校堃团队先后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阐明了FGF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与代谢疾病相关机制,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开发多种促组织损伤与再生修复的新药,广泛应用于烧伤、难愈性溃疡、糖尿病和老年病并发症、重大灾害性创伤、国防战伤救治,在全国5500多家医院服务患者超过6500万人次。

  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在李校堃看来,提高国产创新药研发创新能力的根基,在于培养具有原创意识和能力的药学人才,以及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温医大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在2020年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排名中跃居第二,形成了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始于医、行于研、导于学、投于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温医大药学院为每名本科学生配备导师进行“一对一”学业指导,目的是让他们尽早接触学科前沿,打开科学视野,明确未来方向。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让研究服务社会

  “不能把奖项锁在抽屉里。”在李校堃看来,更重要的是对研究成果的推广,把技术成果转变为产业价值。现团队已研发投产“贝复济”“扶济复”“艾夫吉夫”3个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一类新药。另有4个药物获批临床试验,拥有45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年来,温医大药学团队助力企业新增2项新药证书和7项临床批件,近5年累计为企业提供超20项技术创新成果,经济效益合计提升200余亿元。

  2020年10月,温医大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基因药谷”正式启用,这是由李校堃团队领衔打造的重大科研转化平台。在浙江省实验室之一的瓯江实验室建设中,李校堃担任首席科学家,为浙江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世界科创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3月25日,李校堃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半年来,他一边康复,一边继续工作。7月25日,温医大药学院生长因子(FGF)团队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仍在康复期间的李校堃出席时说:“大家要有‘钉钉子’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始终坚持生长因子特色化发展道路,保持生长因子国际领先地位,继续做出让党和国家满意的成果。”

  姚海根:南繁北育四十八载

  又到一年南繁育种时节,记者电话联系到嘉兴市农科院荣誉院长姚海根时得知,他正忙着为南繁育种做准备。“今天我们的第一批种子刚刚出发去海南陵水的南繁基地了。” 

  一生只为稻花香

  1944年,姚海根出生在嘉善县西塘古镇一个贫寒农家,从小就目睹父老乡亲在稻田农作时的“汗滴禾下土”,感受那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户关系在农村的姚海根得到了高中班上同学的接济,幸免于中途辍学。正是这些质朴的情感使然,促使他选择就读浙江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祖国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志愿。为农而学,学而为农。”

  1973年,姚海根到嘉兴地区农科所(现嘉兴市农科院)工作。此后,姚海根扎根家乡沃土,把自己所学献给家乡的一方水土、一方人。

  回到嘉兴的第一年,姚海根跑遍全市的10个县,了解各农区生产现状。他发现,“老三代”水稻品种抗病性差、产量低,一旦稻瘟病暴发,往往颗粒无收。他主动请缨加入水稻育种组,开始了候鸟式的浙江—海南南繁北育科研生涯。6年后,处女作连作晚粳稻抗稻瘟病新品种‘秀水48’问世,更是鼓舞了他的斗志。他暗下决心,此生要选育出20个水稻品种。

  姚海根认为创新是水稻育种科研的灵魂。育成‘秀水48’后,他针对嘉兴当时的生产条件,在晚粳株型育种、抗病虫性育种、早熟性育种、稻米安全性育种及绿色超级稻杂交组合选育等多个方面作了开创性的探索,成效显著。

  姚海根和他的课题组共培育了晚粳‘秀水’以及晚糯‘祥湖’等系列水稻品种(组合)120余个,种植面积近4亿亩。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奖项13个,其中“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嘉兴农业领域历年来获得的最高奖。

  如今,在浙、沪、苏、皖、鄂等省市的广袤稻田里,很多品种都来自姚海根课题组的科研成果。

  南繁之路不停歇

  “北雁南飞,冬去春回,年复一年;踏碎晨露,迎送晚霞,日复一日。”说起水稻育种科研,姚海根表述颇为写意。田园诗般的语句背后,是他48年如一日的坚持、践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繁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从浙江嘉兴到海南陵水,需坐火车到湛江或广州,再坐轮船和汽车,中转时常常彻夜排队购票。一趟行程最快要7天,慢的时候长达10多天。

  南繁期间,育种人员租住在当地农户家或废弃的牛舍,自己种菜、打柴、做饭。农忙时或水稻抽穗灌浆阶段,干脆在田间自搭草棚。一次南繁就是半年,即便春节也没法回家与亲人团聚。

  每到水稻关键性生育阶段,姚海根都要亲自到田间,和助手们起早摸黑配制近千个杂交组合,记载数万个田间试验数据。 

  在陵水南繁基地的廊柱上有副姚海根撰写的对联:冬至春归育良种,稻花香里喜听农民欢笑;汗水智慧凝硕果,千重浪时同庆大地丰收,横批“心系三农”。他说,这是水稻育种人的共同心声。

  四十八载的南繁,姚海根自喻为半个海南人,陵水是他第二个故乡。今年,他虽已77岁高龄,但是来年3月,他还要继续前往海南进行水稻育种科研。“如果身体条件许可,我还想继续为嘉兴农民育种七八年。”姚海根说。

  丁列明:中国创新抗癌药的拓荒者

  放弃美国殷实生活,毅然回到祖国;研发出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致力于做国人用得起的抗癌药,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爱国、创新、为民,贝达药业创始人丁列明以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填补空白 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2002年,丁列明与几位华裔科学家共同开发了一个针对肺癌的靶向抗癌药前期化合物,实验室数据显示十分理想。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能否让中国患者用上中国人自己研发的靶向抗癌药?”丁列明和伙伴们脑中闪过这个念头。

  很快他们就将想法付诸实践,将项目带回祖国研发。“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我希望能为中国医药创新作贡献,让中国患者用上中国人自己研发的靶向抗癌药。” 丁列明说。

  丁列明和伙伴们在杭州成立了贝达药业,开启创新药物研发的艰难之旅。2006年,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盐酸埃克替尼进入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的化学类靶向抗癌药。

  2011年8月12日,凯美纳新药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评价:“这项重大突破,我认为是我们民生领域内堪比‘两弹一星’成果的重大突破!”

  今年是凯美纳上市销售第10年。据悉,截至今年上半年,凯美纳累计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心怀民生 免费赠药为患者减轻负担

  凯美纳的获批上市,不少投资公司和跨国药企纷纷找上门,要求入股或收购,其中一家知名跨国药企报出了2.5亿美元的高价。彼时的贝达药业正处于困难时期,背负的银行欠款已达1.5亿元。然而丁列明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的申购意向。“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当好‘企业公民’。”

  丁列明在凯美纳上市之初,主动把价格定为进口药的60%~70%。此后,他还主导开展了“埃克替尼后续免费用药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惠及10万多名患者,免费赠药,价值达100多亿元,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2016年,他带领公司积极参与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主动提出将凯美纳的价格下降54%,迫使同类进口药也大幅降低价格。

  打响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品牌

  十八载创业征程,丁列明早已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前行的路上。过去3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5.9亿元、6.8亿元、7.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40%及以上,在国内药企中名列前茅。

  “我们的产品线日益丰富,有6项新药获批开展临床试验,8个项目申报临床研究,合计在研项目近40项,三代EGFR-TKI赛美纳也已经处在审批最后阶段。” 丁列明介绍。

  如今,丁列明正积极对接全球优秀的科学家团队、领先技术及创新项目,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创新药的品牌。


科技金融时报 【弘扬科学家精神】 00004 科学家精神闪耀科研路 2021-12-28 2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