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科协】

李兰娟院士精彩揭秘——

科技力量如何助力抗“疫”

  疫情正在切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场突然其来的疫情面前,整个国家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加速奔跑。在这场战“疫”中,我国在“科技抗疫”方面有哪些进展,“科技力量”如何助力抗“疫”?

  一起来看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精彩揭秘科技如何构筑人类共同防线。

  问:杭州钱江国际时代广场在解封之前共进行四次核酸检测,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般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解封?

  李兰娟: 封闭式管控是当时的应急措施,目的是为了快速防止疫情扩散,在封闭管控期间,隔离人员经过多轮核酸检测后未发现感染者,同时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因此在12月13日将防控措施调整为居家健康观察。

  这一调整并不意味着对隔离人员的管控措施解除,而是调整,在居家健康观察期间,隔离人员仍要遵守相关的防疫管控,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只有在完成14天居家健康监测后才能算真正“解封”。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大家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及个人防护。

  问:目前我国在“科技抗疫”方面有哪些进展?

  李兰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全国科技战线迅速行动,科技、卫健等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动物模型构建等主攻方向,为防控一线提供了“最有力武器”。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在SARS疫情以后建设了一批P3实验室,并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生物安全技术队伍,能够在疫情发生第一时间迅速分离出病毒,并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为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冷冻电镜、深度测序、多组学技术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的科学家能够实时掌握病毒的突变信息,并能够全面了解病毒的结构信息,为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在大数据方面,我国在疫情初期就推出健康码、行程码等多种监测技术,还有大数据在疫情流调、病毒变异监测、流行预测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在临床诊治方面,我国在疫情初期先后出台了多个版本的诊疗指南,中医药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危重症救治方面,创建了“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运用了人工肝血液净化、ECMO等技术,极大降低病死率,经验在全球推广。

  病毒检测技术方面也得到长足发展,检测灵敏度不断提高,实现了低成本、大规模、快速精准诊断的检测目标。

  在疫苗研究方面,我国在分离到病毒株后迅速启动了多个疫苗研究和开发项目,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疫苗的临床评价,推广至全国以及世界多个国家,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药物研究方面,抗新冠药物研制和老药新用方面也有一些进展,我们将有越来越多的“武器”可以使用。

  问:您觉得人类最终能战胜新冠病毒吗?

  李兰娟:抗疫无国界。我觉得,通过全球各界的团结协作和不断努力,我们有信心能够控制疫情。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识,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共存和斗争的历史,对于传染病我们不可有丝毫懈怠。

  问:要战胜疫情,接下来还有哪些方面攻关来助力科学战“疫”?

  李兰娟:当前病毒不断变异,如前期的德尔塔和时下的奥密克戎,导致病毒的传播性进一步加剧,给疫情的防控带来严峻的挑战。接下来集中攻关进行新冠肺炎防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

  持续监测新冠病毒的基因变异及进化演变,以预测病毒的演变对疫情传播以及对人类感染和致病性的影响。

  加大力度布局新型疫苗的研究,研究病毒基因突变对病毒结构、生物特性、疫苗免疫等的影响。明确具有高效诱导机体广谱中和抗体产生的关键抗原靶位、抗病毒药物作用的重要靶点,研发能应对未来疫情理想的疫苗种子株和药物。

  进一步研究发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及重症救治技术和产品。

  紧扣国家传染病精准诊治和生物安全防控能力提升的重大需求,攻关重大传染病病原快速诊断、分子分型及重症鉴别等技术,实现低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多场景适用、“样本进结果出”全自动快速精准检测目标,自主开发新冠等重大传染病精准诊断的技术体系及产品。

  李兰娟表示,希望多学科合作集中攻关,突破技术壁垒,努力在疫苗、诊断试剂、药物、重症救治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助力战“疫”。

  本报记者 叶扬


科技金融时报 【科协】 00003 科技力量如何助力抗“疫” 2021-12-24 2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