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保险业助力山区26县跨越式发展
浙江银保监局解读差异化金融支持举措
![]() |
青田农商银行进村入户大走访助力乡村振兴 |
![]() |
江山农商银行走访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
在11月9日衢州召开的“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发布了《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等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山区26县跨越式发展的多项政策。
《方案》共提出18项重点任务,涉及实施差异化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与产品、推动银政保担合作、探索监管评价机制等方面。浙江银保监局就构建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产品体系和评价体系作了解读。
加大政策性金融投放
在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总量、结构、质量和覆盖率方面,《方案》均明确了目标。
到2025年,力争山区26县各项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存贷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同时,涉农贷款余额新增5000亿元以上,制造业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绿色信贷余额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户小额贷款比重达到60%以上,保险风险保障金额稳步增加。
对于银行业保险业机构自身而言,期间,各类经营主体金融获得感显著增强,银行保险机构网点体系更加完善,基础金融服务综合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对应建立山区26县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体系、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信贷融资更加通畅、保险保障更加有力的格局。
为提升金融服务覆盖,浙江的目标是到2021年底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的全覆盖,山区26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全覆盖,山区26县低收入群体政策性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产权类贷款增量扩面,提高山区26县无还本续贷等还款方式创新产品覆盖面。
三项机制推进差异化金融服务
《方案》要求建立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机制、定价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在服务机制方面,要求政策性银行、大中型银行一级分行争取总行支持,建立山区26县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合理下放审批权限,扩大山区26县分支机构产品创新自主权;对山区26县分支机构实行财务资源倾斜,适度提高山区26县不良贷款容忍度,优先核销山区26县不良贷款。要求保险机构建立绿色理赔通道。定价机制方面,要求银行机构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对山区26县各类贷款、服务收费给予定价优惠;使用政策性银行转贷资金、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以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贷款的贷款,应给予利率优惠;保险公司从优确定对山区26县中小微企业和涉农经营主体的保费费率。考核激励机制方面,淡化利润考核,提高风险容忍度;对山区26县分支机构实施内部差异定价,争取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安排专项激励费用予以补贴等方式,提高山区26县分支机构和一线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
针对县域、基层对金融服务诉求渠道不畅通、部分机构存在上下“两张皮”等不利于改善山区26县金融服务的现状问题,《方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山区26县金融服务“闭环式”推进机制,明确牵头的负责人、职能部门和联络人员,加强对山区26县金融诉求的跟踪反馈,做到诉求快速反映、政策快速响应、举措快速落地。
为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山区26县的监管激励,《方案》提出探索符合山区26县特点的差异化的监管机制。其中包括:完善山区26县中小法人机构监管评价机制,将绿色金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等指标纳入监管评价范围;适当提高农商行监管指标分层预警容忍度;在保险机构批设及高管核准事项上,体现监管差异化支持。同时要求,各级银保监部门将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山区26县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现场检查和监管评价工作,相关银保监分局结合实际,“一县一策”制定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山区26县发展政策措施。《方案》还要求建立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制度,按季通报银行保险机构山区26县金融服务情况。
推出专属金融产品和模式
《方案》对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盘活农村产权,推广“ 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围绕“山海协作”,探索异地业务合作模式; 在山区26县率先启动巨灾保险试点,并建立保险服务“ 三张清单”;推进政策性转贷款模式;加快政银保担合作创新;推进山区26县金融服务数字化改革。
■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26县,由于农村产权认定、评估、流转方面面临种种现实制约,农户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银行业保险业要加大对山区26县的支持,首先要突破自身在抵押担保方面设置的门槛。《方案》对此明确,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融资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生物活体、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的抵押融资,盘活农民资产。
《方案》提出,要在山区26县推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进一步盘活农户家庭资产的金融价值。“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 是在浙银行机构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模式的创新探索。其注重对农户真实偿债能力的评估,并将农户道德荣誉赋予金融价值,使无形资产有形化,有助于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户金融服务水平,具有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意义。
台州地区银行机构在前期试点期间,通过该模式新增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授信10.79万户、119.39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户均授信额度提升12.5万元,17亿元农户担保贷款转为信用贷款。
该模式下,银行多渠道采集农户信息,建立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对农户家庭资产进行精细化计量、估值,并通过与村两委合作开展授信公议,将农户道德、人品等信息纳入信用评价,精准评估农户的还款能力,确定农户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农户无需提供抵押、担保就可以获得30万元(部分地区50万元)以下的信用贷款。一般在银行上门采集信息后第二天确定信贷额度,农户就可以在手机App在线办理贷
款,随借随还。
有的银行还正在探索上门采集信息就可实时在线办贷的“T+0”融资模式。
■围绕“山海协作”异地合作
《方案》要求“飞出地”和“飞入地”银保监部门要联动当地政府部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山海协作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异地业务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加大产业合作金融支持力度。
要求各银行机构积极支持山海协作“飞地”内重大项目,优先满足“产业飞地”先进制造业合理资金需求,探索金融支持“科创飞地”和“消薄飞地”的有效模式;建立山海协作银企信息渠道互通机制,丰富金融支持手段。
■率先启动巨灾保险试点
在山区26县推进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率先启动“保基本、保重点、保特色”巨灾保险试点,建立健全保险业台风暴雨等灾害应急协作机制,推广责任保险“保险+服务”模式,发挥保险业防灾减损和服务社会治理等功能。
《方案》要求,有关保险公司针对山区26县编制专门服务清单、专属产品清单、专项产业对接清单,优化保险服务供给。
■政策性转贷款
政策性转贷款模式下,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法人银行(转贷行)合作,提供低成本批发性资金,转贷行则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发挥零售模式优势将资金专项用于支农支小,有助于拓宽中小法人银行低成本资金来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方案》要求政策性银行单列山区26县政策性转贷款规模,在授信额度内确保转贷行用款需求;山区26县分支机构保持政策性资金优惠属性,主动让利于终端市场主体。
■政银保担合作创新
在平衡银行业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发展和防范分散风险方面,除了盘活农村资产、拓展抵质押物范围外,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融资增信功能是更直接有效的路径。
《方案》提出,加强政银保担合作,推动省担保集团、省农业担保公司建立省、市、县联动机制,尽快实现山区26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全覆盖。建立担保“白名单”制度,争取专项资金给予贴息和风险分担,对名单内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加快融资担保服务数字化转型,创新线上担保贷款业务模式。开展“农业保险+”行动,探索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等金融工具联动,推进贷款保证保险、履约保证保险、农险保单质押等业务创新。
■金融服务数字化改革
着眼于破解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山区26县的信息瓶颈、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方案》把推进山区26县金融服务数字化改革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明确要求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按区域设立金融服务专区,优化山区26县金融服务功能,推动涉企涉农信息共享,推进“三资”管理信息系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覆盖。
在此背景下,浙江将推动银行机构为山区26县小微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在线贷款、在线投保和理赔等金融服务。深化健康保险领域数字化改革,推进医疗电子票据、电子病历等数据共享,通过“保险+”推进医疗体系升级。
通讯员 杨子君 本报记者 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