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了教科书上枇杷花果抗-6℃的极限
-9℃仍高产!优系枇杷不“惧”寒
去年冬天寒潮来袭,这可让浙江的露天枇杷“遭了罪”,也让枇杷种植户损失严重。“去年安吉气温最低时有-12℃,我们150亩露天枇杷都绝收了。”湖州安吉富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道。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露天枇杷顺利度过冬天,让其免遭冻害呢?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枇杷育种专家陈俊伟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培育抗寒枇杷。
陈俊伟说,通常情况下,气温一旦降到了-6℃,枇杷的花穗就非常容易遭受冻害从而导致结不出果。而枇杷的幼果更是不抗寒,气温要是长时间处于-3℃以下,它就很难捱过冬天。
陈俊伟把培育抗寒枇杷的突破口放在“花期”上。“浙江早熟枇杷的盛花期基本上在11月、12月之间,刚好是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像白肉枇杷品种‘软条白沙’‘硬条白沙’‘宁海白’,去年的寒潮对它们的打击非常大。我们通过杂交育种把花期推迟,这样枇杷的冻害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陈俊伟说。
前段时间,记者受邀参加枇杷抗寒杂交优系现场鉴评会,终于在省农科院杨渡基地见到了抗寒枇杷的真面目。
经历了去年冬天的寒潮,陈俊伟团队培育的抗寒枇杷树今年依然硕果累累。“去年杨渡基地气温最低达到-9℃,枇杷也没怎么受到影响。”陈俊伟讲到这里时,脸上明显露出喜悦之情。
鉴评会现场摆了42盘枇杷,每一盘都不一样。这42盘枇杷是从508个杂交群体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宁冠1号’等10个优系都是抗寒丰产方面的“佼佼者”,在-9℃下仍获得高产,突破了教科书上枇杷花果抗-6℃的极限, 是我国枇杷抗寒育种上从0到1的重大突破。
“枇杷既能抗寒丰产,又好吃,我们今天的目标是要把这两者兼顾的好苗子给选出来……”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蔡礼鸿为组长、西南大学教授梁国鲁为副组长的六位专家现场品尝起了枇杷。
“黄肉枇杷的话,我觉得13—002比较好吃,白肉枇杷的话,我觉得11—022和11—054比较好吃。”蔡礼鸿说。
最终,鉴评组从10个抗寒丰产优系中选出了4个优系在我国枇杷产区进行中试示范,其中两个是白肉枇杷,两个是黄肉枇杷。
据了解,陈俊伟团队培育的抗寒枇杷从杂交到播种,再到开花结果,已经历经了7年的光阴,之后还需要考察2到3年,然后才能推广上市。不久的将来,这批抗寒枇杷将有望走向市场。
见习记者 陈旦 通讯员 胡高洁 王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