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调整“健康码”查验政策
“五一”出行要注意这些信息
浙江省政府新闻办日前举行第七十一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就近期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作简要通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浙江充分借助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优势,率先开展“大数据分析+网格化管理”,建立“一库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巨大作用。
陈广胜表示,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本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常态化精密智控的通知》,以更高要求运用数字化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推动“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体系螺旋式上升。
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浙江动态完善“健康码”赋码规则: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正在实施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包括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等赋红码;对自述有发热、气促、呼吸道症状的人员,正在实施居家健康观察的人员等赋黄码;对赋红码、黄码以外的人员赋绿码。
根据涉疫风险的具体情况,按照禁止、限制、正常流动的分类要求,对不同赋码人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除对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医治外,对其他红码人员实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出行应“点对点”运送,全程严格封闭管理;黄码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可外出,但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参加会展、旅游、聚餐、培训等聚集性活动,不进入车站、机场、港口客运站、轮渡和码头等场所,不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不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馆等室内场馆,不进入影剧院、歌舞厅、网吧、浴室等密闭场所、不进入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监所等特定机构,非本人就诊需要不进入医疗机构;绿码人员一般可自由出入公共场所,对其正常流动不作疫情防控措施限制。
进一步落实“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除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等所涉重点人群须按要求落实健康管理措施外,境内人员凭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无异常”信息或其他省(区、市)“健康码”绿码畅行,无需另行出示相关证明材料。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视力听力残障等群体,安排工作人员做好“健康码”服务引导,完善家人代办和工作人员代查机制;确实未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单独出行时,允许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7日内本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方式通行。鉴于国内疫情总体平稳,全省除长途客运站、港口客运站、出入境口岸和医疗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监所等特殊场所外,在低风险地区一般无需查验“健康码”。
关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浙江在前阶段紧急接种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冷链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及教职工、大中型企业和保障社会运行的交通、物流、福利机构等相关人员为重点对象,做到应接尽接。同时,确定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为重点城市,要求按照“一城一策”实行项目化管理,全面细化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加快建设群体免疫屏障。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调整后的方案,4月底前主要保障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人员第一剂次疫苗接种。3月29日至4月26日,全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983.79万剂次,已完成国家新下达的重点省份到4月底接种任务的81.04%。全省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526.75万剂次,其中第一剂1286.91万剂次。为进一步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浙江率先上线“浙苗链”系统,打通包括新冠病毒疫苗在内的疫苗生产、储配、接种等各环节信息,构建疫苗全生命周期追溯平台,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接种、安全接种。
此外,“五一”假期将至,预计有相当部分人员将外出旅游。浙江继续加强疫情形势研判和风险评估,推行旅游景点门票预约、客流错峰等机制,合理把握游客接待规模,全面落实交通、住宿、餐饮和游览场所等方面的防疫措施。同时,请出游群众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防控、门票预约等相关信息,妥善安排出行时间和线路,加强途中个人健康防护,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戴口罩、少聚集、常消毒等防疫要求,更好地过一个身心愉悦、平安祥和的假期。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