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张香云——
创新就是在实践中突破常规
![]() |
“基层工作不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机械劳动,而是需要始终不渝的创新。”这是台州温岭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张香云的座右铭。
2018年,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浙江赛区决赛优胜奖;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大赛第三名、浙江省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浙江省护理创新大赛和护理创新人才评选活动中,张香云获得“浙江省护理创新人才”称号。
30多年的护理工作,她坚持将创新注入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用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方法,突破日常护理工作的难点和痛点,为患者和护士们谋福利,带动护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2006年,凭着10多年来扎实的工作作风,张香云被推举为医院的护理部主任。角色的转变,于她而言既是荣誉更是压力,如何带动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成为她必须思考的问题。
张香云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医院骨科常常需要为患者装置下肢牵引的托马氏架。以往,临床上通常需要3~4条毛巾包裹,用票夹固定于架上,后将需牵引的下肢搁在毛巾上,再行皮牵引或骨牵引。这样的设计容易导致患者下肢酸胀不适、引起足下垂,同时在骨牵引时也常常引起患者疼痛不适和无效牵引。
张香云思索良久,通过实际动手实验,设计并制作了下肢托马氏架棉布套。她将这一方法在85例下肢牵引患者上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007年,张香云的论文《托马氏架棉布套的制作和应用》发表于《护理与康复》杂志上。
在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的同时,张香云也在积极为护士减少工作损伤。也是在2006年,她发现医疗废物在收集、处置等环节中存在诸多不便。“因为《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周转箱必须密闭保存,使用时打开,用了以后要及时关闭。这无疑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且周转箱高度很低,她们要频频弯腰,容易发生劳损致腰酸、腰胀等不适。”
经过摸索,张香云于同年5月研发出了隐蔽式医疗废物周转箱专用柜,这一创新发明经过2年多的临床使用,反响很好,并在全院进行了推广。她的成果论文《隐蔽式医疗废物周转箱专用柜的制作与应用》于2008年3月刊登于《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以前,张香云虽然在护理创新上硕果累累,但大多以论文发表的形式为主,对专利的申请一无所知。2015年的一起医疗不良事件,促使了她走上了发明专利之路。
那一年,医院的一名患者需要做CT检查,而病人又需吸氧,怎么办呢?“通常的做法是让病人或家属抱着小氧气钢瓶,或者让家属一路上提着钢瓶,另一人推着轮椅,两个人要尽量做到同步前行。”张香云说。然而这种情况难免会有意外发生,当时这个病人就是不小心没抱住氧气瓶,掉地上砸伤了脚趾,让本来就因病受困的病人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经过潜心研究,设计了一款“转运用氧气钢瓶置放架”,配置于每个转运轮椅上。但由于有关部门认为医疗辅助设备不能随意修改,这款装备并没有被推广使用。
这下子,张香云的犟脾气上来了:“有了这款装备,既能增加病人舒适度,又可减少人力,为什么不能使用呢?”于是,她申请了一个实用新型专利,万万没想到,半年后就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至此,专利的火花点燃了她创新的激情,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让产妇的催乳更加便利,智能化护理,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张香云申请了《智能产科胸部护理装置》发明专利,并于2018年获得授权;为了解决住院老年病人从病床上跌倒的问题,她设计的《一种折叠式可倚靠病床护栏》(实用新型专利)获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浙江赛区决赛优胜奖……一项项的发明专利纷至沓来,自2015年以来,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国家版权局授予作品登记证书1项。
“创新就是在实践中突破常规。”张香云说,扎实的护理知识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是护理创新的基础,离开了临床实际,再伟大的创想也只是空想。张香云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护理创新的道路上,她将继续走下去。本报记者 杨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