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掌控120亩农园 工厂生产有“智慧大脑”
平湖发力打造“数字强区”
本报讯 走进嘉兴市平湖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几排高端大气的高规格连栋大棚便映入眼帘。“我们采用沙培、气雾培和水培技术,种植辣椒、玉米、蘑菇和各种叶菜类作物。”基地负责人郭东明介绍,占地120亩的园区内,只有一位管理员,对基地的管控大多时候只需要手机操作。
打开手机里的“数字农合联公共服务平台”,基地9块种植地实时数据一目了然。“温度过高,意味着农作物要通风了;水分过少,意味着农作物要喝水了;生长过缓,意味着农作物病了需要看医生……”郭东明说,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他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人为干预,设定相关数值,从而调控大棚内的环境及施肥机的输出情况。但更多时候,大棚会根据农作物的需要,主动打开或关闭遮阳篷,调节温度,让农作物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施肥机也会智能调节水肥比,形成农作物所需配方。自从基地实行数字化管理以来,效果很显著:叶菜一年可以种五到六茬,年亩产2万斤,产量是传统种植模式下的一倍多。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平湖农业各个领域,都能找到数字化的影子——“云农博”线上采购平台、“金平湖鲜到家”掌上商城等载体,实时抓取市场信息,让“田间”能够更灵敏地反映;金融机构将农民的生产、销售、消费等数据转化为免抵押信用贷款的依据,从信用环节打通破解农民融资难。同时农民只需线上申请,金融机构线上办理、线上发放,实现“一次都不跑”。
“数字化改革应用到我们农业领域,不仅教会我们‘怎么种’,还教会我们‘种什么’。”郭东明说道。
如今,在平湖,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加速在各个领域深度融合,社会肌理、治理格局、发展路径等在被一一重塑。
位于平湖市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的浙江伴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个个搭载了“智慧大脑”的服装生产车间,引起参观者的浓厚兴趣。“我们缝纫车间的每台缝纫机上都搭载了一块电子屏幕,实时显示操作数据并传送到所在小组的屏幕上。组长可以及时掌握每道工序的进度,检验员可以第一时间反馈质量问题,缝纫工则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并改进。”伴宇公司有关负责人黄德荣说,如果缝纫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工人可以按下屏幕上的“维修”字样,维修人员通过手机就能获取信息,及时维修。
眼下,在伴宇的各厂区,车间之间、机器之间、生产线之间彼此以数字相连,整个工厂全程实现数字化。“机器联动、数据流动,既能提升质量和产能,也能实现精准分析、扁平管理、化繁为简。”黄德荣说,从传统服装企业到数字化工厂,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了15%,返工率降低了10%,“一升一降”间接提高产能30%左右。
类似伴宇这样“聪明”的工厂,在平湖并不是稀罕事。以数字为依托,构建数据闭环,提升企业发展,眼下,平湖正通过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我们已明确数字化改革8个领域共66个重大任务,加快建设一批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多场景协同应用。”在平湖市市委书记祁海龙看来,数字社会未来可期,平湖正抢抓数字化改革的机遇,引领数字社会建设,让城市管理更智慧、经济发展更优质、群众生活更美好。
胡佳英 李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