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蝶变之姿演绎“速度与激情” 高水平区域创新生态正在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构建
编者按
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入驻新址后,组建一批创新团队展开研究。图为细胞物理生物学课题组利用微流控器官芯片开展细胞力学和生物学实验。 |
科创大走廊是浙江强化科技创新、支持人才创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是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地区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浙江各地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责无旁贷的责任感,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高效率建成一批科创大走廊,使之成了引领各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极”。在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奋力新跨越,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当下,本报今起推出“高质量发展创新极”专栏,聚焦各地接力科创大走廊建设,展现各地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步的新气象。敬请垂注。
浙南科技城核心区、温州南湖科创小镇等2个重点区块形象初显;环山东路、环山路一期、入环支路中心街西延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开通优化公交线路19条,38个整治项目和80个提升项目已完成……新年伊始,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三大会战”捷报频传。外部形象不断优化的同时,内生创新动能也在不断积聚,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科思研究院等多个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开花,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等重大科创项目正式投用,一大批创新创业企业及各类重大项目在此立地生根、开枝散叶、引智引资,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规划引领一条走廊承载一座创新之城
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以大罗山为中心坐标,规划形成“一核两带多园区”的总体结构。记者在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示意图上看到,这条大走廊以浙南科技城为核心,划定科创带和外围辐射产业带,联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乐清经开区(乐清高新区)、瑞安经开区(瑞安高新区)、瓯海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通过“一核引领、两带互动、多园辐射”共同构成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其中科创带总规划面积230.5平方公里,产业带总规划面积230.5平方公里。
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培育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2020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推进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温州市委、市政府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温州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引领民营经济二次腾飞。
根据《规划》,围绕国家自创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导向,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聚焦“引领创新、带动产业、辐射区域”,以打造全球有竞争力的眼健康科创高地为总目标,成为融入长三角创新生态圈、引领全国民营经济创新、面向全球开放协作的“三区一高地”。
近两年来引进共建平台呈现“井喷”态势,中国眼谷、基因药谷、北斗信息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实质性运营,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快速落地建设,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入驻新址,累计引进90名海内外优秀科研人员,组建27个创新团队,已有10余项代表性成果进入临床试验或融资阶段,引进中国科学院系统重点项目6项,并与温州市相关企业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是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上布局的系列重大平台之一,以基础科研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重点开展医用生物材料、干细胞转化与应用、精准医学和个性化诊疗、智能医疗装备等具有重大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药、械、医’一体化的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将聚焦生命健康和医用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坚持人才优先,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做出特色,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浙南科技城核心区“两平台一项目”签约落地;国科大新大楼、附二医瑶溪院区和创新创业新天地一期建成投用;北斗产业基地创新中心部分投用,出台北斗基地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天心天思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完成展示厅建设和桩基施工。南湖科创小镇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545家,营收连续4年翻番;青科孵化器1.56万平方米场地全部投用,入驻企业33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数字经济大厦累计招引企业48家,引育规上企业达9家。
中国眼谷、瓯海生命健康小镇、金海湖科创核心区等10个重点区块加速导入创新平台、项目、人才等要素。中国眼谷作为我国首个眼健康领域的“硅谷”、全国生命健康领域的新地标,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于2020年6月30日正式开园,科创园A区块开工建设,超级眼视光医院投用,科创园B区块政策处理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注册落地项目65个,其中世界500强背景8家、上市企业背景9家。
据介绍,中国眼谷筹划与眼科跨国企业诺华、爱尔康、艾尔建、目立康,上市公司兴齐眼药、贝瑞基因、昊海生科、欧普康视共建眼视光装备、视觉光学、眼用材料、眼科药物、智慧诊疗平台,推动开展专业型科创平台建设。
一个创新资源密集、服务链条完善、要素流动畅通、产业高端发展的科创走廊正迸发出澎湃动力。目前,该区域已累计引进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31个、培育自创区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34家、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75个、引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43个、实施“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25项、推进突破性改革举措31项、共建开放性合作基地17个,本土培育院士和全职引进院士实现“双突破”,“一区一廊”范围内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1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859家,已汇聚全市近一半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科创要素。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在高层次人才和新型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企业科创平台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撑下,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生态正在这里形成。
据温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打造瓯江实验室争创浙江省实验室,作为未来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地。争取在2021年一季度完成实验室筹建任务。瓯江实验室将以“组织再生和器官功能康复”为主线,布局组织器官再生与重塑、眼疾病与视觉功能康复、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再生医学材料、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等五大集群(研究中心)。围绕重要组织器官开展再生调控,为完美修复和康复提供关键理论支撑,开发适用于临床疾病诊治的新药物、新材料和新器械(装备),整体设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外兼修让科创走廊兼具“颜值”和实力
走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点建设区块温州南湖科创小镇国家大学科技园、瓯海生命健康小镇等地,一个个路口树立起崭新的“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彩色标识尤为抢眼;而在瑞安市塘下镇的罗阳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等重点区块,均是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瑞安科技城覆盖的范围。20家国家高新企业悬挂着的大红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文字标识与形象LOGO。
“这个标识不仅提升我们企业形象,也给企业形成倒逼机制,同时创业创新氛围也更好了。”浙江华光汽车内饰股份有限公司是塘下首批挂上高新标识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助理林国表示:“我公司2017年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原本只有一个小牌匾摆放在公司内部,现在大大的标识挂在公司大门口,这就是公司的牌面与底气。”
记者了解到,华光公司专业生产汽车内饰面料,2020年实现年产值近3.1 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每年科技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企业开展科研工作,离不开高尖端人才。该公司技术副总郑孝国点赞高新标识对人才的吸引集聚作用。
各个重点区块创新生态的变化得益于“三大会战”的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大会战”,以“10分钟入环、30分钟通环”为目标加快两环主干道建设,环山东路,环山路一期、四期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完成后章路、金川路等入环支路改造提升,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9条,投入运营2条BRT线路。同时,以“洁化、绿化、序化、亮化、美化、文化”六化全覆盖为目标,已完成南洋大道等38个环境整治和曹龙路等80个环境提升项目,新增科创(高新)主标识652处,提升道路景观绿化约9万平方米。在2020年青科会期间,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整体环境得到了参会领导和嘉宾的充分肯定。
2020年以来,温州全面启动重点区块打造、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三大会战”,加速打造形成一批科创资源集聚、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标志性重点区块。目前,重点区块形象初显,按照高科技标杆型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高端化公共研发平台、高精尖科技型产业化项目、高素质领军型研发人才和团队、高品质城市配套功能、高辨识度主导产业、高效率政务服务环境、高颜值周边环境等“九大场景”,加快推进12个重点区块创新资源集聚,其中,温州浙南科技城核心区、温州南湖科创小镇等2个示范区块,加快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和环境优化,已初具“九大场景”。
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科技创新是科创走廊的标签和气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超常规力度推动大走廊平台、人才、政策、要素集聚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
依赖灵活高效的政策供给,高层次创新人才快速向大走廊汇聚。2020年自创区范围内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22个,新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894人。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民营企业人才周,举办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一器一园一基金”发挥实效,“一园一城一中心”布局建设,签约落地高能级创新平台15个,引进领军型人才项目136个,签约高层次人才503位。
政府为创新创业者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服务,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下一步,温州市科技局将锚定“五大新坐标”、开创“十个新局面”,全力做强全省第三级、建好长三角南大门,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深化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三大会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设贡献科技力量。本报记者 徐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