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评出
2020年浙江十大金融新闻
《浙江省地方金融条例》正式施行
8月1日,《浙江省地方金融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浙江省继《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之后出台的又一部金融领域地方性法规。
《条例》共六章五十二条,确立了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立法指导思想,明确了地方金融监管对象范围,建立了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强化了地方金融监管手段,规范了地方金融组织内部管理和业务活动,提供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制度支撑,落实了金融风险防控处置职责,规定了一系列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举措。
《条例》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等七类组织均纳入地方金融组织范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地方各类交易场所、投资公司、社会众筹机构等四类组织作区分处理,将前两类组织纳入地方金融组织范围,对于后两类组织中需要着重加强监管的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和股权众筹平台。
金融委办公室浙江协调机制成立
3月17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组织召开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浙江省)(简称浙江协调机制)成立会议暨第一次例会,标志着浙江协调机制正式成立并运行。
浙江协调机制设在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接受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定位于指导、协调,不改变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改变中央和地方事权安排。
浙江协调机制主要职责包括: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促进浙江省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推动金融信息共享,协调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落实金融委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浙江协调机制由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担任召集人。
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惠及8万企业
以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为核心,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一年以来,企业在银行的融资获得率大幅提高。
截至12月底,该平台交易量突破8600亿元,银行机构通过平台调用数据3000万次,日均调用量20余万次,依托平台直接完成授信超3000亿元,惠及8万余家企业。
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架了687款信贷产品,覆盖省、市、县三级159家银行机构的8000余个银行网点,笔笔申请均有对接。企业可以自主选择银行信贷产品提交贷款申请;系统已上架企业亦可直接发布融资需求,依托地域匹配度、规则匹配度、风险匹配度等计算规则,确保银企融资对接成功率达到最优。
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省大数据局公共数据平台和“数据高铁”项目,搭建了基于金融业务逻辑的“金融主题库”,构建专业化的数据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还集成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加密等技术,建立与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等部门跨系统业务协同机制。
十大举措深化小微金融服务
4月,浙江银保监局联合浙江省经信厅、科技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实施《进一步深化“4+1”小微金融工作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在2019年“4+1”小微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基础上,提出十大具体工作举措,根据小微园区型、科创型、供应链、吸纳就业型四类小微企业特点,加强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合作,进一步推动银行分层分类精准服务,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提高首贷户、无还本续贷和信用贷款占比,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提质”,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促进融资畅通。
《行动方案》要求分类精准推进小微企业园分类建档和授信。深化银行机构与园区运营方、管理方沟通联动和信息共享,提高入园企业分类建档质量,提升建档覆盖率。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全面采集入园企业生产经营动态信息,为授信提供有效支持,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园区+政府+监管”“五位一体”小微企业园金融服务模式。
百地千名银行行长助企复工复产
疫情初期,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工商联联合出台《百地千名行长助企业复工复产专项行动方案》,组织省内1000名以上的银行行长,省、市、县三级联动,通过走访、摸排、调研、服务,全面对接复工复产的民营和小微企业,主动提供金融服务方案,全力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保障,助力浙江省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
专项行动重点聚焦四类企业:一是疫情防控应急医药物资及生活物资生产、运输和销售领域的重点企业;二是“菜篮子”“米袋子”等民生物资保障企业;三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农业养殖等行业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四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
专项行动提出加大央行低成本资金支持、提升授信审批效率、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合理减免担保条件、创新提供金融产品、优化外贸企业外汇金融服务等七项服务举措。
境内上市公司突破500家
10月16日,浙江企业熊猫乳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随着熊猫乳品的上市,浙江省将迎来“凤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的重要里程碑——全省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突破500家,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浙江也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00家的省份。
浙江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历经十余年,而从400家跃升至500家仅用了不到3年。这得益于浙江自2017年开始力推的“凤凰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周密部署、积极推进,充分展现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决心,“凤凰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三季度,浙江分别新增IPO境内上市公司16家、25家和43家,占全国的15.24%、12.32%和14.58%,募集资金75.94亿元、316.89亿元和266.80亿元,为浙江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全链条金融服务人才创新创业
“围绕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针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人才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4月27日,浙江省委人才办、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8部门联合推出“金融服务人才20条”, 整合放大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担保等金融政策资源优势,持续加大对人才创业创新金融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应贷尽贷、应保尽保、应投尽投、应担尽担”。
在加强金融总量保障方面,20条明确:安排专用额度,对人才企业的贷款和商业汇票,优先给予支持。同时扩大金融机构双创、小微金融债发行规模,募集资金定向支持人才企业融资。
在创新银行信贷服务方面,20条明确:扩大授信权限,根据人才企业特点,初创期原则上可达1000万元,成长期可达5000万元,资本市场挂牌企业的贷款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可全部为信用贷款。
在加大直接融资支持方面,支持人才企业在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完善股权激励政策。升级浙江“人才板”,挂牌人才企业进入“浙江科创助力板”。
科创板浙江“预科班”开班
8月11日,浙江科创助力板开板暨资本市场普惠金融服务基地启动仪式活动在嘉兴嘉善举行。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成为首批科创助力板挂牌企业。
此次开板的科创助力板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共同发起建设的浙江科创板企业上市培育板块,定位为浙江省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库,以规范培育、价值发现、综合服务为核心,以提升挂牌企业质量为目标,以股权融资和上市培育为重点,是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预披露、预规范、预估价的服务平台,为浙江优质科创企业进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提供精准赋能。
科创助力板主要服务对象为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并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较强成长性,符合一定财务、估值指标(科创板上市标准的0.5及以上)的浙江省内科技创新类企业。
杭州获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5月,央行宣布,支持在杭州等6市(区)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本次杭州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与2019年12月在北京启动的试点比较大的区别是申报机构范围有所扩大,申报机构的范围包括从事金融服务创新的持牌金融机构或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系统、算力存储、算法模型等科技产品研发的科技公司。持牌金融机构包括全国性银行、大型城商行、互联网银行等。科技公司作为申请机构时,须由持牌金融机构为其提供科技产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应用场景。
“凤凰智审2.0”系统全省上线
12月2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与浙江银保监局共同举办凤凰金融智审与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接暨全省上线新闻发布会,共同启动“凤凰智审2.0”系统上线,推动更高层次的金融领域整体智治。
去年,浙江法院在全国率先研发智能审判研发,首创落地的“凤凰智审”系统,对传统金融纠纷类案件从立案、开庭、审理到裁决,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依托“凤凰智审”这一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先的全流程智能审判模式,金融纠纷类案件实现了“即诉即办、即审即判”,判决周期大幅压缩,双方当事人诉讼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此次“凤凰智审2.0”上线运行,标志着该模式正式走向全省应用实践,助力司法工作者从重复冗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效提升包括金融债权纠纷在内的案件处理效率,为最终探索实现金融纠纷案件全流程线上快立、快审、快执创造了有力的基础设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