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临安: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茁壮成长
![]() |
2020年度临安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擂台赛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24家、雏鹰企业121家、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87家……
据统计,近三年杭州市临安区累计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1家,增长1.8倍,平均增速达122.04%,居全市第3位,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连续三年新增数超过100家,实现三年翻一番。
近年来,临安区科技局抢抓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和新一轮融杭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三化”战略,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首要任务和关键抓手,一批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引导培育:激发企业内部潜力
围绕“数量倍增、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目标,临安区出台并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建立起区领导牵头、部门推动、镇街发动的协同推进机制,并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指标纳入各镇街的综合考核,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合力推进工作。
临安区科技局联合各镇街、孵化平台对全区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和实地走访调研,从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研发费占比、成果转化等方面,筛选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队培育库,目前在库企业361家。
针对培育企业,临安区科技局强化科技企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把认定科技型企业的优势和政策红利讲明白讲到位,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申报前,建立“一企一档”,为企业设计个性化培育方案并定期跟踪,向企业提供申报要点、工作流程、材料清单,做到国高企和优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走访服务全覆盖,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申报后,实行申报工作“三审核”制度,确保每家企业申报材料都经过形式初审、专家评审、部门联审3个环节,严格把控质量,力争“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成功一个”,2020年119家新申报企业进入公示,申报通过率居全市前三。
打造生态: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临安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临安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为统领,临安区先后出台《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和《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为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近年来,由于政策的引领,科技经费逐年提升,受益企业不断增加,2018~2020年,共有1000余家次企业获得2.25亿元的奖励与补助。2019年,全区共有456家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扣除优惠,233家国高企享受所得税减免政策,两项合计减免所得税8.35亿元,同比增长28.46%。
除了政策的引领,当然还需要平台的支撑。双创平台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招引和培育的主阵地。针对临安区双创平台实际情况,临安区科技局按照“分类指导、梯度培育”的原则建立双创平台梯度培育库,积极开展市级以上双创平台创建,引导、鼓励各类主体建设双创空间。而且制定双创平台星级管理办法,每年对全区双创平台开展绩效评价,有力提升了平台孵化能力和绩效。截至目前,临安区已经拥有众创空间、孵化器、星创天地17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家,总孵化面积达到8万余平方米。孵化平台累计培育国高企55家,占全区总量的23.6%;累计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82家,占全区总量的34.2%;累计投资在孵企业36家,额度4756万元。
完善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临安区科技局利用临安区政府引导产业发展基金,完成了对众硅电子、利珀科技等5家科技型企业的投资,投资额度达7000万元,累计撬动民间资本跟投1亿元。出台了《临安市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管理办法》,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风险池基金,并配套出台贷款贴息补助政策。截至2020年底,累计为42家次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池基金贷款,贷款总额1.2亿元。同时,创新实施“高企贷”,累计为5家国高企提供300万元免抵押低息贷款。
激励研发:积蓄企业发展动力
近年来,临安区科技局一直加大各级重点研发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的推荐和扶持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临安区科技项目全面开花。近三年,引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成功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共有12个项目获得省重点研发项目立项支持,5个项目获杭州市重大创新项目立项支持,7个项目入选杭州市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项目,19个项目获区本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立项支持,50个项目获区本级农社类项目立项支持,84个项目获区本级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支持。近三年合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9项、杭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
此外,临安区科技局积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目前,企业研发构成了梯度布局。近三年,全区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省级研发中心31家、市级研发中心48家。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4家、省级研发中心68家、市级研发中100家,2019年临安区人均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原值与研发机构设置率评价全省排名第7与第21位。
校企合作、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学院里的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积蓄动力。去年以来,临安区科技局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需求181个,形成“企业技术难题库”,建立200人的“科技服务专家库”,通过精准匹配“两库”,助推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系列活动,每年组织3~4批次高校专家教授来临安走访服务企业,问诊企业技术难题;组织临安区企业走进高校院所,参观高校实验室,了解最新技术成果,深入开展项目对接交流。每年举办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青山湖科技城科研院所等高校院所分领域分行业科技成果发布会6场以上,为相关行业企业与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成果对接和技术难题对接搭建桥梁。
立足未来:提供企业更优环境更强支撑
临安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工作要在精准培育创新主体上再担当、在推进双创平台发展上再聚力、在构筑最优创新环境上再作为。
在精准培育创新主体方面,要推动产业改造提升。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根据临安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选定突破口,制订路线图,出台相应政策进行精准扶持,制定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产业政策;加大传统产业新技术、新服务的推广应用,推进“机器人+”“互联网+”,补强产业链上的短板。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主动创新,积极引进、培育和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形成领军型科技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发挥人才核心作用。千方百计引进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型紧缺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企业与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激励企业家追求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推进双创平台发展方面,要优化空间布局。沿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科技城为主平台,围绕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硬科技”、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构建双创生态链。积极探索“飞地”孵化,发挥深圳“廊湾孵化器”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创新“飞地”和人才“飞地”,打通临安创新要素需求和“飞地”高端资源供给的通道。要完善管理体制。学习借鉴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萧山杭州湾信息港等平台“政府主导、专业化运营”的先进经验,实行建设与运营分离模式,同时鼓励各方力量建设双创平台。要构建孵化链条。深入盘活全区现有可用孵化空间,建设一批“大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承接自身孵化以及来自余杭、滨江、西湖等区域的优质孵化毕业企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快科技厅孵化大楼、天目医药港医药产业孵化园、滨河产业园等“大孵化”载体建设投用。
在构筑最优创新环境方面,要继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标志的科技创新软环境治理,简化优化服务流程,精简规范办事程序,切实改进和优化服务质量,打造精干专业、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构建“扁平高效”的管理服务机制。要继续加大创新政策力度。对标周边区县市,研究制定切实高效系统的临安科技创新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优质孵化毕业企业、高成长性国高企支持力度,争取设立区级创业孵化种子基金(资金),力争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贷款贴息和国高企引进等普惠性补助政策。要继续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国有小微产业园重点支持优质孵化毕业企业入驻,加速其发展壮大。建立空间、土地、能耗等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的体制、机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支持创新久久为功,强化创新要素的供给,真正让临安成为人才留得住、企业引得进、产业靠得牢的科技创新高地。陈旦 吴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