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曹娥江科创走廊:“重要窗口”中的“美丽风景”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长三角中心(杭州湾科创城)暨创新研究院签约 |
北京化工大学-闰土股份先进功能染料联合研究中心 |
上虞科创中心 |
上虞产教融合创新园 |
绍兴上虞是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区,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总体定位,把创新驱动和科技人才作为赋能未来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去年R&D支出占GDP比重为3.3%,在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位居第7位。沿着上虞母亲河曹娥江由南向北,自上浦闸到口门大闸,景德镇陶瓷大学上虞陶瓷高等研究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产教融合创新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产业链、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
曹娥江科创走廊作为上虞全面创新的核心,现已构建“一轴链接、两极驱动、多点提升”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条串联起上虞南北向主要科创节点的创新带,紧密连接沪杭甬等科创高地。上虞肩扛打造“科技创新廊、人才集聚廊、产业加速廊”的历史使命,奋力打造成面向大湾区、辐射长三角的区域科创高地,力求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展示“绍兴风景”交出一份亮眼的创新“高分答卷”。
上虞曹娥江科创走廊,规划核心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上虞全面创新的核心。走廊围绕“引进大学、引进人才”目标,重点建设科技园、科教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天津大学、武汉理工等一大批大学研究院,打造上虞科技创新廊、人才集聚廊和产业加速廊,为“重要窗口”建设勇当排头兵争做优等生提供动力支撑。
“校企协作”打造科技创新廊
事实上,上虞的“校企协作”发展之路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早在1974年,原上风集团董事长徐灿根与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任世瑶一拍即合,携手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冷却塔专用风机,时至今日仍对上虞整个风机产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时的“星期天工程师”使上虞企业成功踏出“校企合作”的第一步。2000年,上风高科成为上虞第一家上市公司,在当时为上虞本地企业提供了颇具先锋意义的创新路径和发展目标。
如今的上虞正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把加大研发投入的主体培育好。引导推动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集聚,让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同时,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研发人员全面普及,实现每个上市工业企业都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卧龙中央研究院、中科院中试基地、国邦生命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科技人才项目纷纷启动建设。
面向未来,上虞正不断深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加速打造万亩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平台,加大新材料领域研究和发展,以优质产业集群带动发展后劲,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绍兴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全面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上虞已集聚以浙江龙盛、闰土股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细化工行业龙头,拥有氯碱、硫酸等基础化及可应用于高端新材料生产的关键中间体。
今年年初,浙江惟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性能铜合金板带材项目正式在上虞投产建设。浙江惟精新材料负责人表示,高性能铜合金板带材是“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工程中的关键基础材料,可广泛应用于5G、芯片等领域。早在项目开工前公司就已聘请了日本、意大利的专家开展相关研发工作,还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江西理工大学等确定了战略合作关系,集聚了一批专业涉及冶金、金属材料等领域的高精尖专人才,为公司项目投产提供极大助力。
近年来,以浙江国邦兽药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共建“国邦兽药科技开发中心”、上虞市金腾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共建“华东理工—金腾医药功能材料联合研究室”为代表的一大批“校企合作”项目也纷纷在上虞落地生根。
“院地携手”搭建产业加速廊
当下上虞愈发注重引导企业利用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质资源构建高水平研发体系,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按照“一个支柱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共建一个产业研究院”的思路,持续招引建设大学研究院,提档升级各类企业研究院,构建政、企、校协同的研发体系。
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绍兴高等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虞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上虞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上虞高等研究院等一批产业研究院纷纷落地上虞,赋能产业发展。
2019年10月,绍兴市政府与天津大学签署共建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正式落户上虞,首批建设“三中心一园区”,即精细化工和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化工安全环保研究与培训中心、产业孵化园。“我们将依托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等学科优势,聚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业经’,围绕高端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新材料、化工安全与环保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推广。”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天津大学将把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引进核心团队15个,培育和引进15名国家级杰出人才领衔的科研队伍,建成2至3个省部级创新平台。
今年9月,上虞举行“三个一批”大会战第三季度系列集中活动,包括总投资66.6亿元的28个重大项目集中投产(投用),总投资166.4亿元的33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72.9亿元的15个项目集中签约。集中打造新材料、现代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为上虞工业经济集群发展增添新动能。
据了解,在集中签约的15个重大项目中,单体投资最大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长三角中心(杭州湾科创城)项目。该项目设立创新研究院,建设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和机器人产业展示馆,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创业培育、产业投资和商贸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化机器人产业基地。其中创新研究院围绕“化工行业安全智能化+智能制造+文旅服务机器人+新材料装备+建筑机器人”五个产业方向,开展项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活动,项目的成功设立将进一步打响“上虞智造”金名片。
“产教融合”构筑人才集聚廊
如今的上虞正加快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和高水平创新之区,制定出台了人才新政3.0版《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区的若干政策》、科技新政20条《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等多方举措,提供要素齐全的发展平台和鼓励创新、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致力打造全省乃至长三角人才生态最优区。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近期公布了浙江省2019~2020年度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名单,上虞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成功入选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创建名单,并位列示范名单第一名。
截止到9月份,今年上虞全区新增就业大学生17672名,其中博士学历142名,硕士学历1080名。为进一步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现阶段上虞产教融合创新园项目正处于加快建设中。据了解,该项目是上虞“三个一批”重点科技人才项目之一,其中包括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产业创新院、教育培训院和综合服务与管理中心、合作与发展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启用,届时将有1000余名师生相继入驻,其中专职研发人员、教职工100余人,进一步促进“产、校、城”互动合作,让大学研究院与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放大研究院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研究性人才在上虞软性着陆。
“1000名的师生规模就算只有10%的研究生留在上虞,其引才数量将非常可观。更何况他们的专业本身与上虞的产业联系密切,上虞当地数量众多的优质企业也非常需要这类专业人才,同时对于毕业生来讲上虞企业也是他们就业成长的优质平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解决高校游戏动漫、视传、AR、VR等专业实训难题,去年10月,由上虞e游小镇管理委员会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虞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合创办的实训基地迎来了第一批来自省外的实训大学生,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动画和游戏专业的学生们来到e游小镇内的各大动漫企业开展专题课程实训活动。
杭电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过山表示,实训基地将真实生产过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企业新型学徒模式的精髓,有效解决了高校游戏动漫、视传、AR、VR等专业学生们的实训难题,在帮助学生成才、企业育才的同时,也为当地动漫产业发展留住人才。
除此之外,位于上虞的武汉理工大学绍兴高等研究院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提出推荐青年教师到绍兴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人才合作机制。目前,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学院海外引进的青年教师肖锦华博士到浙江新时代中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帮助新时代中能进行动力电池拆解与工艺生产线的提升,克服传统拆解工艺中的难点。
日前,贰捌和辑众创空间被评为2020年度省级优秀众创空间,该众创空间筹备期间便奔赴巴黎、洛杉矶、纽约、阿姆斯特丹、上海、北京等地积极学习考察其创新创业模式,现今已入孵企业52家,接纳创客500余人次,为上虞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截至目前,上虞已拥有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3家省级众创空间,区内众多优质的众创空间为全区创新创业融合发展造就了极为浓厚的发展氛围。
如今的曹娥江畔已集聚起2所应用型大学、13所大学研究院、2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累计建立3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下一步,上虞还将聚焦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主线,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三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科技软投入,增强创新硬实力,继续保持在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走在前列,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展现“美丽风景”,贡献科创力量。
本报记者 章家辉 付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