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线问诊成习惯、新注册涉医企业倍增
疫情防控互联网医疗迎来新风口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互联网将为医疗卫生领域带来什么变革?日前,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发展典型案例有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能够重塑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效果。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遴选了100个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发展典型案例,下一步将会采取多种方式,对这些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互联网平台助力全民抗疫
据国家卫健委人才中心主任张俊华介绍,3月,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设计开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海外华人华侨互联网咨询服务平台,目前汇集了国内26家知名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方,为华人华侨、中资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留学人员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健康咨询服务。“截至9月9日,平台累计访问量达到了1.5亿人次,直接提供咨询服务的人次数超过了600万,为全球疫情科学防控、坚定海外华人华侨战胜疫情的信心贡献了力量。”张俊华说。
疫情高峰期,线下门诊停诊、小区封闭管理、外出就医受阻,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充分体现,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服务量激增。国家卫健委早前披露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长17倍,一些知名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在近期的2020全国智慧医院建设与发展大会上透露,浙二互联网医院在三年探索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互联网问诊量同比增长35倍。
整体来看,疫情防控过程中,互联网医疗用户的整体规模和渗透率达到了历史新高。专家预判,在大中型城市、大型医院集中的城市,患者直接使用在线问诊的习惯正逐渐形成;在小城市、乡村地区,患者使用互联网医疗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大专家、解决疑难杂症将越来越多。
浙江用大数据赋能“互联网+医疗”
新冠疫情期间,流量的红利和政策的东风使得互联网医疗行业呈爆发式增长。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期间无接触诊疗和智能化陪护成为刚需,全国共新增企业6.3万家,同比大增153%。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以5万家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排名第一,福建、浙江分列二三名。
从五色疫情图到三色健康码,浙江不断推出强有力的“数字武器”,率先建立从“一图一码一指数”到“一码一库一平台一指数”的精密智控机制。
“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有力武器之一。”在9月16日在杭开幕的第17届浙江基层医疗装备展览会上,参展企业浙江讯飞智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研发了“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能够针对新冠疫情重点人群,进行筛查、跟进、随访和宣教,有效提升防控效率。
今年1月以来,浙江省新型肺炎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互联网医院侨胞关爱健康平台等在“浙里办”App上线,集成网上智能问诊、健康管理等8项功能,29家省市县级医院的呼吸、感染、中医等方面专家全时段提供咨询服务。
“‘互联网+医疗健康’具有突破时空的便捷特点,国家卫健委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深化便民惠民服务,提高老百姓看病就医的满意度。”毛群安表示。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