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重要窗口科技担当

  磐安

  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磐安县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的总要求,以服务企业为重点,深化“三服务”,突出抓好科创主体培育、招院引所、科技项目申报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今年1~6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15亿元,同比增长143.5%,居全市10个县(市、区、园区)第2位,完成率4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7亿元,同比增长4.7%,居全市第4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0%,完成率45.6%。今年1~5月,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7900万元,同比增长9.3%,完成率31.6%。今年1~6月,培育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的规上企业数55家,完成率96.5%;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完成率100%;使用科技创新券115.6万元,完成率57.8%;技术交易总额6840万元,完成率52.6%。

  今年上半年,县科技局共向上争取资金2390万元,比去年全年还多1290万元。其中向上争取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财政专项激励资金2000万元。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总数达161家,比2015年底的61家增长了1.6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数达33家,比2015年底的12家增长了1.8倍,今年拟净增6家以上。

  县科技局还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改革试点。整合科技特派员人才、项目、资金及科研资源,组建磐安县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联合体。目前,已形成了《磐安县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联合体建设方案》,并确定了试点项目——黄精林下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在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方面,县科技局推出了在线科技成果登记系统和电子化科技成果证书,并提供在线验证服务,实现科技成果登记“零跑腿”,极大地方便了科技成果检索、对接、转化。同时还针对部门间办事频率较高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推荐,牵头梳理了部门间联办事项8项,全部改为线上联合审查推荐,办理时间缩短了40%,办理材料从原来的每个办理事项5~6份纸质材料缩减为零纸质材料,显著提高部门间办事效率,进一步优质、快捷服务企业。

  此外,磐安县还建成全国首个按药品GMP标准的中药材及饮片加工“共享车间”,为药农药商提供“共享加工、共享仓储、共享检测”一条龙服务,年加工中药材鲜品10000吨、中药饮片5000吨。

  今年上半年,磐安县持续“招院引所”,弥补科技创新资源短板。新引进院所2家,引进浙江树人大学与浙江罗奇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浙江巨隆塑料电器有限公司合作。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家,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农商学院与磐安县供销社合作建设磐安小吃培训学校、磐安小吃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和浙江省鹏孚隆特种聚合物材料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高分子材料复合改性合作。此外还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的12名专家,协助浙江优尼家装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全省首家民办昆虫研究院。

  申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增强企业源头创新能力。磐安县向科技部申报了“十四五”重大研发项目3项、“科技助力经济2020” 重点专项 2项;向省科技厅申报了省农业科技领域重大战略需求1项、26县绿色发展专项科技需求3项、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重大科技项目1项。

  率先开展“揭榜挂帅”活动,攻克重点项目技术难题。磐安县率先以县级为单位开展“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活动,首批征集重点项目技术难题48项,通过筛选,确定首批22家企业24个榜单。截至目前,共有10个榜单被揭,涉及榜金1600万元及1家企业30%股权。

  武义

  为企业提供全天候高效服务

  今年以来,除了及时下达3700余万元的两批技术创新资金,为入驻3家众创空间的企业减免30万元租金之外,疫情期间,武义县科技局积极开展“一企一干部”结对,动员卫生医疗科研机构参与疫情防控。武义县中医院“中药熏蒸法在防疫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入选金华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防治科研攻关项目。

  开展争先创优科技攻关行动,武义县成立科技攻关专班,围绕“1+7”指标体系,开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两大攻坚,力争今年全社会投入研发经费6.5亿元以上。1~5月,该县投入研发费用3.1亿元,同比增长33.2%。

  当地综合体服务中心大楼现已入驻武义基业常青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浙江精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雅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服务供应商。

  今年,武义县科技局将继续挖掘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入库培育,邀请评审专家指导企业做好高企申报;鼓励更多的创新企业,特别是新上规企业积极创建省科技型企业;指导支持各类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各级创新载体和研发机构,从而力争全年培育7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5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家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

  1~5月,武义县入库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截至5月,武义县培育申报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4家,受理县级以上工业科技计划项目56项,其中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46项、金华市重点项目立项3项、武义县重大项目7项。

  目前,武义县正重点推进电动工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牵头制定《武义县电动(园林)工具行业培育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平台建设、智能化改造、科技创新、标准提质、标杆引领、引才提质“六大”行动,力争今年新培育6家以上电动工具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项以上攻坚核心技术难题,2个以上强链补链项目。

  农业科技也是武义县快速发展的产经板块。该县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8项内容已被列入省政协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项目。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和征集受理的20项科技特派员项目,今年以来,武义县举办了水果玉米优质高效栽培、莲鳖套养技术培技术、桑蚕栽培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7场次,组织农民参训280多人次;引进日本南瓜、早樱“染井吉野”、树莓“秋福”、 软枣猕猴桃“赤焰”等优质高产新品种21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00多亩。其中,武义县还顺利推进了省级有机茶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培育省级星创天地、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科技交流正以开放之姿,迎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武义县迄今共推荐1项金华科技城共建项目,2家意向单位驻上海异地研发中心,邀请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武开展科技合作157多人次,征集需求45多项,走访企业105多家次。1~5月该县技术合同交易额登记达4.1亿元。

  接下来,武义县科技局还将加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工作站的管理和建设,发挥技术转移工作站的作用,促进企业对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科技大市场建设模式,完善大市场运营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提供全天候、高效率服务等。

  国网浙江电力

  聚众智激发澎湃活力

  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75项,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奖38项,中国电力科技奖11项,浙江省科技奖17项,其他省科技奖9项……这是去年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交出的一份科技创新“成绩单”。

  身处浙江这一创新创业高地,国网浙江电力近年来紧跟步伐,坚持科技创新,高等级奖励屡获佳绩,国际标准实现突破,全业务全流程的智慧化转型在悄然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创新创业创造蔚然成风

  在“双创”浪潮下,国网浙江电力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投入、成果数、发明专利数、创客团队数等,均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前列。建成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网浙江示范中心,创新建设体制机制,让双创生态逐步形成。

  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国网浙江电力打造浓厚科创氛围的关键一步。

  国网浙江电力将“构建人才成长动力机制”放在重要位置,以充分发挥员工技能专长。通过在全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员工合理化建议,大力支持群众性科技创新、QC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员工技术创新活动,让员工们创新创造的一大批新技术、新方法与新工艺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网浙江电力还加强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研究建立人才引进及评价、人员能进能出的创新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入驻双创基地,打造双创线上平台、专业众创空间与重点实验室等多维度平台,融合内外多元创新主体,率先开展全国首批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双创基地综合能源服务试点、综合能源站等创新工作,为建设能源互联网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模式”,全面构建双创生态。

  同时,国网浙江电力还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平台,通过“青创赛”等形式创造创新交流平台,提升青年员工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应用员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系统,实现创新成果多维度可视化,打造员工技术创新成果线下展示馆,将近年来员工科技创新、技术专利等方面的丰硕成果进行全面整合展示。

  正是这些丰富多元的舞台,让创新创业创造在国网浙江电力蔚然成风。

  科技创新注重关键技术攻关

  在健全的双创体制机制运作下,国网浙江电力的科技创新成果颇为丰硕。在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上,国网浙江电力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着力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端装备重大技术突破。

  国网浙江电力圆满完成舟山柔直系统直流断路器现场短路试验。这也是世界上首次直流双极短路试验和短路瞬间电磁环境测量,充分验证了国产高压直流断路器技术性能,对推动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扩大我国在柔性直流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意义重大。

  国网浙江电力还成功孵化“电力杆塔石墨烯重防腐涂料”创新项目,相关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打破国外高端重防腐涂料垄断,并在舟山380米世界最高输电高塔建设中示范应用,同时成功研发智能光纤芯交换机器人,实现光纤通道远程快速恢复,在全国多个省市、多个行业推广应用,被纳入雄安新区电力通信建设规划。

  下一步,国网浙江电力将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抓好科研支撑力量建设。国网浙江电力将持续优化企业科研支撑力量布局,常态化推进该公司实验室和创新团队“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开展实验室发展过程评估,在电网建设核心技术领域加强既有实验研究力量、补充新兴实验研究力量,深入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积极探索并完善对外服务模式与配套机制,加强对外开放共享工作经验交流与质量提升。

  推广“大云物移智链”技术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引领转型升级;纵深构建企业上下纵横联动、开放多元、共融共享的双创生态体系,聚众智激发澎湃活力……这是国网浙江电力勾勒的科技创新蓝图,也是眼前正在铺展开的画卷。陈丽莎


科技金融时报 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00016 重要窗口科技担当 2020-07-17 2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