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窗口科技担当
![]() |
![]() |
越城
科技创新: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
2020年上半年,绍兴市越城区科技局在危中寻机,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建设重大时机,革新工作理念,改善工作方法,以首位度的使命与担当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科技工作形势稳中向好。
1~5月,越城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5.9亿元)。1~4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9亿元,增幅3.8%;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13.58亿元,增幅108.6%。区内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以上,2020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128家(其中新认定79家);拟认定第一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超11家。
上半年,全区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0家。申报市级众创空间7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下一步,科技局将加强政策宣导,引导辖区内楼宇创建为孵化器、众创空间,对有申报意向的企业开展走访及培训,提高申报成功率,力争继续培育众创空间1~3家。
上半年,全区柔性引进海外工程师45人次,接下来将继续鼓励区内8家外国专家工作站积极对接外国专家,加大柔性引进,参加线上“云对接”活动,多种方式合作,提升国际合作效率。
医疗器械综合体三年建设行动目前已经启动实施,构建“一院一平台七中心”创新体系。目前已完成综合体建设省拨资金安排预算方案初稿、医疗器械产业投资基金建设方案初稿、公共检测中心建设方案初稿,计划当年引进产业相关企业14家,累计入驻31家,并拟定于9月召开第二届医疗器械产业论坛。
上半年,智汇芯城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与上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也在对接推进中;中关村水木湾区科学园建设进一步推进,接下来将配合做好竣工验收、项目团队和人才入驻、人才公寓保障、后续运营协议签订等工作。洋泾湖科创园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下半年将进一步提升企业服务,加强对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科技类企业的引进,力争引进各类科技企业10家以上。
疫情期间,越城区科技局积极做好科创园区疫情防控及企业复工的配合及督促工作,设置专人每天统计企业复工情况,对人才公寓等区域实行定点定时值岗。同时,拿出“真金”服务企业。上半年,已兑现各类补助资金、奖励政策资金7000余万元,涉及企业(单位)百余家。此外,在疫情期间,对政府创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为其承租的中小企业及团队减免3个月(2~4月)房租,减免金额近200万元,另为民营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补助房租54.3万元。
同时,越城区科技局修订普惠性政策,将科技创新券适用范围覆盖到滨海,疫情期间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券使用额度上限提高至50万元,抵用额度提高至100%。1~3月,越城区发放创新券374.77万元,使用81.79万元,开放科研设施与仪器41台次,位居绍兴市第二。
在企业服务上,越城区科技局建立“新科技特派员”模式,对外发布招募令,召集特派员83名。他们开展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研发平台、孵化平台走访调研,已走访调研50余家。同时加强科技攻关项目建设,累计上报揭榜挂帅项目10个,进口替代技术摸排6个,审核上报市级专项计划项目51个。
下半年,越城区科技局将继续围绕重点工作清单,紧盯重要指标,以“争先创优”的决心,争取实现科技指标与亮点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在各县市区排名中“保二争一”。
柯桥
集聚创新资源 释放科技潜能
2020年上半年,绍兴市柯桥区科技局在抓好防疫驻企服务的基础上,坚持以“科技服务提升年”为主线,成立政策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进口替代、高能级平台建设等专班,集成创新要素,夯实创新基础,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今年1~5月,全区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快报数为16.29亿元,同比增长45.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0.2%,位列绍兴市第一。
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提高技术支撑能级。充分发挥现有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核心平台功能作用,助推全国印染创新中心建设,为区内印染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加快布局临杭创新园、中欧产业园、临空配套园等新型园区。同时,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积极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设进度,推进5G应用和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开展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估,提升众创孵化机构建设水平。
高标准培育创新主体,促进高新产业发展。一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围绕构筑“5+3+4”现代产业体系,开展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招商。支持企业通过“产学研”模式破解制约产业发展难题,推动新技术加速赋能实体经济。充分激发企业研发热情,建立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机制,打通创新券使用壁垒,实现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由区内企业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700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成功投产。生产的12K、25K及以上的大丝束碳纤维,可成功替代丹麦风电巨头维斯塔斯公司大丝束碳纤维进口产品,解决中国大丝束碳纤维产业的“芯片之痛”。
这一重大突破背后,是柯桥区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强化助企服务力度,促成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疫情发生以来,柯桥区加大对企业使用创新券的扶持力度,疫情期间创新券抵用额度从50%提高到100%。1~6月,发放创新券748.22万元,使用创新券454.79万元,同比增长148.45%。
高标准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举办首届“融入长三角、企业科技行”活动,对接企业与国内外、长三角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深化校地产学研合作,利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平台,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形成全域与沪杭同步同城创新格局。加快现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优化整合,突出对科技项目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着力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加快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企业孵化、人才引育等科技服务产业,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大型企业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开发中心或研究院,开展市场化经营。
全力打响效能品牌,开展科技服务提升年活动。以“三联系”为抓手,深化推进“三服务”。以镇(街道、开发区)、科创平台、科技型企业为联系重点,深化落实“三服务”活动要求,全面开展班子成员带队“三服务”“三联系”活动,夯实企业创新发展基础。开设干部“学习讲坛”、举办“青年科技沙龙”,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提升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是第一动力。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鱼计划”,柯桥区科技局全力挖掘申报研发项目、科技人才项目,积极鼓励区内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其中,浙江津膜科技公司的“高新区印染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成功立项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绍兴市首个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东华大学绍兴创新研究院已经正式运营,绍兴工业互联网学院(研究院)建设正有序推进,现代纺织鉴湖实验室正加快争创……高端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在柯桥。“结合我区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进一步抓实科技人才引育,抓实关键技术攻关,抓实科技成果转化,为奋进‘十强区’、建设‘重要窗口’贡献科技力量。”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