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窗口科技担当
![]() |
![]() |
北仑
以“三高”推动区域科技创新
宁波市北仑区紧紧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以高效率推进“科技争投”工作为引领,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围绕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推动区域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北仑区制定出台《北仑区创业创新生态体系优化行动立功竞赛活动方案》,牵头召开全区推进“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协调小组工作会议,健全区科技局“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重点指标与重点工作清单“执行台账”制度,开展每月会商,明确进度节点,实行挂图作战。新制定出台《北仑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北仑区科技金融贷款管理办法》等政策及办法,涉及科技专项政策扶持、科技金融、科技项目与经费管理、科技孵化器等领域,使区域创新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去年,全区共有110家企业享受2018年度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减免所得税9.12亿元,359户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加计扣除额为27.91亿元,减免税总额居全市首位。区科技金融风险池资金规模从原来的1000万元扩大到2019年的3000万元,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科技金融贷款2.47亿元。
为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对产业提升的引领作用,北仑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创新型初创企业为储备,培育搭建高新技术企业梯队。截至2019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9家,其中6家高企被评为全省创新能力百强企业。结合区域产业特点,以高端智能装备、压铸模具及产品集成、创意文具、环境功能材料和集成电路等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其中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贝发文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入选省级创建名单,大碶高档压铸模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入选市级培育名单。2019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2.8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92%。2019年以来,区内企业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14项,获评省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截至2019年底,共创建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省、市级企业研究院28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70家。
北仑区还加快推进“两院一园”北仑区域合作中心、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宁波所区、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中心、中科院智能环境功能材料中试平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仑人工智能技术中心、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宁波北仑微电子应用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平台技术成果与区内产业的融合,2019年这些平台累计与区内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40多项,帮助区内合作企业有效突破了转型升级“卡脖子”技术。北仑区聚焦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于去年5月召开了“246”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对接会,邀请“中科院”系统及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宁职院等50多位专家开展项目推介及洽谈,促成3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后续合作项目11个。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吉林宁波周、宁波高交会、宁波智博会等科技交流对接活动,以及全省春、秋季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2019年累计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6项,技术交易额达到23.7亿元。
此外,北仑区深化“科技招商”,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去年新打造了科技展示厅、海智众创空间、北仑侨之家、创业门诊等,同时启动“智慧园区”建设,实施园区数字化工程,通过进行智慧园区智能管理升级,完善楼宇管理、企业入驻、项目申报、创业融资等专业化服务,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结合对口扶贫工作,在全市率先与汪清合作打造“北仑汪清合作科创园”,加强两地的项目对接和人才交流。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特质提供“政策—服务—配套—组织”四位一体“专案化”服务,去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500多人,新建北美科技人才项目引进平台1家,签订院士合作项目4项。以“青年北仑”为主题,开展论坛、沙龙、项目路演、竞赛等系列活动20多场次。同时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五个一百”科普活动为契机,举办科普系列活动40余场,参与人数超10000人次,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双创”热情。
宁海
以“三抓”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
今年以来,宁海县科技局继续贯彻落实宁波市委“三年攀高、六争攻坚”决策部署和宁海县委“双优宁海”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年1~5月份,宁海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8.4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全市第2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79亿元,增速全市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0.05亿元;技术交易额3.09亿元,同比增长154%,完成年度目标44%。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上线企业数达376家,加计扣除额15.99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00件,完成年度目标的87.6%;高新技术企业新申报53家,重新认定53家,合计申报106家。
抓研发投入,激发创新投入活力。县科技局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找准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不断激发企业研发活力。持续开展“三服务”活动,设立工作专班,对标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短板,进一步挖掘研发投入存量潜力、培育研发投入增量。及时分析入库项目代码归集合理性,对接中加低碳、双宇和赛豹电器等多个高新技术投资项目,做好项目前期跟踪服务。对接市县相关部门,研究开发费企业纳入统计家数不断增长,研究费统计结构不断优化,国家文具检测中心、中乌平台等创新平台新纳入统计。
抓主体培育,壮大创新队伍规模。县科技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力度,从引导企业规范建账可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入手,从享受加计的研发费可以享受研发后补助政策入手,进行广泛政策宣传,有力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2020年分两批申报,第一批申报预计106家(其中重新认定53家,新认定53家),第二批申报7家。确保2020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30家。县科技局加快各级科技型企业培育,宁波市科技型企业网上备案企业136家,已完成全年指标85%。截至目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5家通过认定。县科技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加快研发一批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优化全县产业结构。邀请专家根据申报指南及时分析,初步确定19家企业符合申报领域并进行定向推送,发动企业申报开展技术攻关。县科技局还加快推进省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县文教体育用品创新服务综合体在2019年获得市级创建名单的基础上,根据省级创建要求全面谋划,组织申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通过综合体创建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推了产业优化升级。
抓人才服务,增强创新投入保障。县科技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国家层面:新申报2020年度国家级外专项目2个,乌中材料的“高强耐磨改性金属材料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东方日升的“24-25%超高效异质结电池GW级智能产业化制造关键技术项目”已通过国家级初审。推荐申报2020年度国家政府友谊奖2人。省级层面: 新申报2020年度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家(东方日升、多普勒);新申报浙江省“一带一路”联合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载体1家;新申报2020年度浙江省西湖友谊奖申报3人。市级层面:新申报2019年度市级“海外工程师”年薪资助165万元;指导6个创业团队参与“泛3315科技服务领域”项目申报,有2个团队进入答辩程序。在人才管理服务方面,县科技局推行“不见面、事照办”服务方式,提供非接触式途径线上辅导企业办理各类外专(科技人才)服务事项。疫情期间通过“一对一”网络远程指导,指导20家企业24名外籍人员办理工作许可申请、延期、注销等事项。推荐3家单位参加2020年度“宁波市3315系列计划”项目申报。完成“泛3315”科技服务领域项目现场核查1家、市科技项目年度自查(科技创新团队)1家等。做好省部级人才项目排摸工作,拟申报省部级人才3人。县科技局加强外专人才管理协同联动,与县外事办、县委人才办、县公安局出入境大队、县教育局、县招商中心等部门协同联动,及时快捷地为外籍专家提供防控疫情相关工作动态及最新省市县防疫政策信息,确保疫情期间外国专家疫情防控工作无遗漏。同时建立企业疫情防控联络机制,排查各单位外籍人员情况,帮助解决外籍专家遇到的困难,协助做好疫情期间外籍专家居家隔离、复工复业、生活物资保障。
2020年是“科技争投”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宁海县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围绕“科技争投”各项重点任务,不断聚集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好地引领支撑宁海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交易额实现倍增。其中R&D投入突破24亿元,占GDP比重达3.0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达到2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