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重要窗口科技担当

  

  温州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先发地。今年以来,温州市科技创新工作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为主战场,以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广泛凝聚建设“重要窗口”的科技力量,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今年1~5月,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0.1%,增速居全省第一。

  为提升创新能级,温州市深化八大专项攻坚,加快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科技型企业,加速引育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提质建设,新谋划打造科思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等9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四川大学温州皮革研究院签约落地,由李校堃院士领衔的温医大病毒研究院、精准医学研究院2个专业化研究院于今年4月正式挂牌并开展实质性运作;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正式开园,引进落地项目41个。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成功引进包括欧阳钟灿院士在内的E类及以上人才26人,建成医用生物材料创新中心;温州高教园区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市首家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今年“一区五园”计划加快引育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3个。1~5月新招引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5个,总投资120.5亿元,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全省第1。

  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利用好上海的溢出效应,增强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一期签约入驻企业29家,入驻率超75%,已有5个孵化项目落户温州;科创园二期已完成项目产业准入、土地储备立项等关键审批程序;协同宁波深化自创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与杭州深化两地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一器一园一基金”加快成果落地,首期2亿元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基金、1.5万平方米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加速器和82亩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已全部落地。

  为加快布局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温州市建立激励淘汰机制,推进31家市级及以上综合体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创新资源集聚耦合,挖掘产业共性问题,切实服务产业发展;推荐温州高新区数字经济(物联网应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6家市级综合体申报省级综合体,争创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温州市前两批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结果显示,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等温州市1591家企业逆势晋级,新增数量高于去年同期。至此温州市累计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一万家,创历史新高。

  逆势成长的背后,不同企业有各自的突围路径,也有温州市厚植创业创新沃土提供的有力支撑。据温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主动仗,温州市持续加码科技企业扶持政策,出台《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开展“百名科技干部携手百家创新平台”专项行动,组建科技项目专家服务团和创业投资专家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精准助企服务,引导温州民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释放新动能,壮大创新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强身健体”。

  为强化国家自创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科技支撑,重点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为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近年来,温州出台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方案等一系列举措,打造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生态,激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新规律新机制,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打好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系列“组合拳”。

  此外,温州市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温州市为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率全省之先启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为科研人员松绑,释放科研活力,已在温州市高校院所承担的5个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和2020年新立项市基础性科研项目中率先试行;为了支持引导研发创新,温州市科技局修改完善《温州市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研究起草《温州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揭榜挂帅工作方案》,受理2020年度市级基础性、重大科技创新攻关、自创区专项项目2201项;统筹推进科技系统“9+11”重点项目改革。实施20项科技领域改革项目,其中在自创区范围内实施11项。

  湖州

  据科技部最新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分类评价报告,在19个支撑绿色发展型城市中,湖州位列首位,创新潜力居全国第26位。

  近两年来,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引领,湖州市科技局制定科技创新加速行动年度实施方案并落实重点任务安排,为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数据显示,2019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列全省之首,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8.1%,列全省第2位。

  长三角一体化科创改革

  在湖州,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改革工作全面实施,于全省率先启动创新券长三角跨区域通用通兑试点。发放1.0036亿元创新券,确认使用5800万元,均居全省第4位。

  目前,湖州市与省科技厅签订了科技工作会商议定书,成为全省第3个与省科技厅会商的地市。全年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29亿元,增长60.08%,创历史新高(全省第2位),在推进科技创新改革试点、打造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南太湖新区等方面意义深远。

  创新平台的能级提升,也为湖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夯实了基础。2019年,湖州市5家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26亿元,同比增长10.3%,高于省平均增幅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同比增长13.1%,高于省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4.0%,高于省平均增幅6.3个百分点。

  加快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方面,当地制定出台《湖州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及管理办法,新增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家(创建类3家、培育类1家,累计9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累计7家),实现省级综合体区县全覆盖;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累计8家)。全年共服务企业3.2万家次,引导研发投入67.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2600亿元。

  同时,为推进提质增效,湖州市制定出台支持众创空间发展补充意见,建立季度评价机制、动态管理机制,以及年度考核机制。目前,该市新建众创空间91家(累计206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备案26家,居全省第3位。新增入驻“双创团队”1775个,,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77个;“双创人才”6612名。众创空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32.1亿元,上缴税金15097万元。

  亮出攻克“卡脖子”组合拳

  引育创新主体的基础上,借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湖州市科技局着力帮助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突出“抓早、抓小”,采取梯度培育,湖州市迄今共有“双高”培育企业300家、“瞪羚”企业148家。自深入实施工业“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倍增暨科技型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湖州市科技局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目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9家(累计938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企业657家(累计3153家)。

  据统计,湖州“双高”培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达24.2%,高于规上工业企业19.1个百分点;利税增幅达33.8%,高于规上工业企业27个百分点。

  通过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3.0版,湖州市引进培育38名省海外工程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人、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名;培养“南太湖特支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38名。2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18个“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团队相继养成。

  湖州市科技局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逐步提高研发机构设置率,新认定浙江爱诺生物医药研究院等2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锐格智能物流装备等6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以及136家市级研发中心。借助于同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等和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分别开展的科技交流、地校互联,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针对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湖州市科技局探索建立“征集企业技术难题、精准梳理问题清单、创新方法应用辅导、专家分析问诊把脉、探寻解决方法路径、整合资源协同创新、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七大招式,将原有“孤岛式”生存串联为“链条式”创新。

  通过举办“卡脖子”核心技术专家诊断会,湖州市邀请专家就各技术问题现场“问诊把脉”,为企业“一对一”诊断分析,形成7大技术领域、51家企业、60个“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清单。当地分阶段召开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培训班,培育182名国家一级创新工程师,鼓励本地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应用工具。

  与此同时,湖州市科技局不忘推进科技惠民工作,在全力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农业科技平台和推进社会领域科技创新上做足文章。湖州现有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2个,居全省之首;新增省级星创天地4家、市级众创田园(星创天地)20家;农社领域新立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市级攻关和公益性项目220项,新立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省级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3项。

  科创加速,蝶变产城融合崭新未来


科技金融时报 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00002 重要窗口科技担当 2020-07-17 2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