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重要窗口科技担当

  嘉兴

  用科技力量打造“重要窗口”精彩板块

  2020年,嘉兴市科技工作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强化市域统筹、推进市域一体化为契机,以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为纽带,以全面落实科技新政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努力为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贡献科技力量。

  1~5月,嘉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39.29亿元,同比增长3.5%,分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88%,列全省第三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3.43亿元,增长21.9%,列全省第四位。

  聚焦首位战略,推进“一体化”

  全力支持嘉善示范区建设。鼓励更多的国家级平台延伸到嘉善,集聚高端平台载体,提升示范区创新引领力;优先向示范区推荐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在示范区实行更加便捷的海外人才服务机制,提升示范区创新吸引力。

  首次以“活动月”形式,组织中国嘉兴“科技·人才月”活动,5~6月在全市举办了生命健康、长三角一体化、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创服务等五大板块7个子活动,9个专场活动及11个系列科创项目专场路演,共有278个项目参加路演(其中海外项目76项),已签约项目117项(其中海外项目14项),占比42%,投资总额约146亿元。

  深化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嘉兴市推荐的“视频分析与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厂中的创新应用技术”以60万元拍卖成交。积极参与“2020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筹备,选送的7家单位8个成果入选参展。

  打造“路演中心”项目招引品牌。发挥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全球人才科技项目路演,并向长三角全域开放优质入库项目资源、投资机构资源、中介机构资源、创业导师资源、合作媒体资源等。5月21日,嘉兴市作为省内两个分会场之一,在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举办浙江—海外技术“云对接”活动,实现国外项目负责人与会场远程连线。

  上半年,全市已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活动64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1.2%;共组织各类科技对接交流活动92场次。

  打造“科创百人会”人才引进品牌。围绕科技新政聚焦的五大重点领域,搭建各地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合作渠道,常态化组织有意向落户嘉兴的高层次人才百人会活动,积极引进落地高端科创人才团队和高质量科创项目。

  打造“人才飞地”域外孵化品牌。力争实现一线城市域外孵化器全覆盖,同时不断提质升级现有域外孵化器,形成“研发在域外,转化在嘉兴”的创新协作新模式。

  聚焦创新活力,更大力度支撑“高质量”

  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倍增行动。1~6月,全市第一批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57家,创历史新高,累计达5799家,完成全年新认定1000家的目标任务;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入库579家。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部署企业使用“浙江省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申报,拟认定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85家,为下一步申报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做好基础准备。

  抓紧抓实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推进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和发明专利全覆盖,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达到51.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38.1%。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1~5月,第一批、第二批分别批准创建嘉兴市创新企业研究院7家、13家,完成全年创建任务数(20家)。

  推动孵化机构能级提升。提高孵化机构建设质量,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方式,通过考核奖励和淘汰机制,着力推动全市孵化机构和在孵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机构进行国家级、省级申报认定。

  推动创新载体能级提升。上半年,引进共建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嘉兴分院、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空间态势感知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五个高端科创载体,积极推进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科技创新。

  聚焦创新环境,更优服务构筑“生态链”

  推进科技新政落实。围绕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新城,做好政策兑现服务,助力复工复产和科技攻关。疫情期间,嘉兴市科技局积极发动全市孵化机构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截至5月底,全市落实减免房租政策的孵化器42家,众创空间35家,共计减免金额达2923.24万元,受惠的在孵企业数量达2344家。

  推进普惠政策精准落实,深化科技创新券推广使用,扩大创新券使用对象和范围,支持科技创新全过程,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优化科技人才服务。坚持市场化手段,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推动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强化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选择、资金使用、团队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落实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行更加灵活的薪酬激励制度。

  深化“科技大脑”建设。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不断简化、优化市级科技服务事项流程,让科技领域的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企业和科技人员扩面。推进嘉兴“科技大脑”建设,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建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决策支撑系统,实现智管科技、智能服务、智慧决策,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务。

  绍兴

  高水平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今年以来,绍兴市科技局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按照“按季抓、月评比、专班干、重激励、争高分”要求,奋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赢”。

  1~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56.7亿元,同比增长24.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8.81亿元,增长1.2%。科技创新评价指数位居全省第二位。

  紧盯核心指标,落实争先创优

  扩大有效研发投入。制定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提升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企业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全覆盖,目前已注册企业4039家,填报研发支出62.1亿元、加计扣除额42.6亿元。建立倒逼机制,突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强精准服务和业务培训。1~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56.7亿元,增长24.7%,位居全省第二。

  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创新性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智能化基础设施为重点,招引实施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长电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5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

  大力推进13个重点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扎实推进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个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1~5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8.81亿元,增长1.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1.5%,同比提高4.25个百分点。

  紧盯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双保”任务

  制定出台稳科技企业、科创平台等8条政策举措,全力支持创新主体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研发活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团队租用国有用房实施减免的房租减免期由3个月延长到6个月,已减免房租1103万元;对科技企业创新券使用额度由20万元提升至50万元,抵用额度从50%提高到100%,目前共发放创新券3437万元、使用1420万元,同比增长147%、336%。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紧急立项机制,实施5个市级紧急科技攻关项目;全面推行科技型企业“常年申报、常年受理”认定模式,组织340家单位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首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716家。

  全力“保”企业产业链技术链稳定,梳理提炼企业技术需求321项,组织开展“十大产业集群科技项目对接”活动,搭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产学研对接平台。

  完善人才便捷服务机制,对因疫情影响无法来绍开展工作的省级、市级“海外工程师”,经认定可视作在绍工作时间;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通过“告知+承诺”的方式,全流程实现网上“不见面”办理。上半年,共组织申报国家高端外专项目18个、国家领军外专人才项目15个、省“海外工程师”64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2个。

  紧盯重大平台,提升建设实效

  加快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建设,全面启动科创大走廊展示馆、创研科技园、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等标杆性项目建设。

  制定《绍兴国家高新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推进绍兴国家高新园区与滨海现代医药省级高新园区整合提升。制定《绍兴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每季度通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服务内容(机构)清单、服务对象清单、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清单及服务成效清单等“四张清单”落实情况,强化综合体建设阶段性成效和整体产出效益。组织诸暨铜材精密制造、上虞数字文娱、新昌茶叶6家综合体申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紧盯基础研究短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制定《绍兴市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面向全球发布了首批35项技术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需求,揭榜总金额1.2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亿元。

  制定出台《绍兴市重点实验室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全市重点实验室备选库,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作,组织6家实验室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

  制定出台《绍兴市产业研究院绩效评价办法》,加快推动全市产业研究院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对接,推进建设绍兴研究院。

  紧盯创新环境营造,优化创新生态

  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广新昌全面创新改革经验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摸排并编制各区、县(市)推广科技创新新昌经验案例汇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新昌模式在全市推广应用。

  深化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启动绍兴“科技大脑”建设和《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一年一评估、一年一微调”的模式,修订完善绍兴科技创新政策。

  组织申报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派遣第十四批科技特派员共118人。组织上虞区积极申报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指导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

  深化科技“三服务”活动。选派重点骨干担任政企联络专员,联动“技术专家”“部门行家”,帮助企业破解研发难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参加专场对接活动8场,邀请高校院所50多名专家教与绍兴200多家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开展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培训,1~5月,实现技术交易额29.25亿元,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65项。

  下半年,绍兴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按照“重要窗口”的新定位新使命,对标浙江世界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高水平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科技金融时报 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00003 重要窗口科技担当 2020-07-17 2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