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或将渐行渐远
□李庚南
对于不满足于已低至“尘埃”的存款利率,又不愿冒更多理财风险的投资者来说,银行结构性存款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然而,现在这种“理想”可能要打折了。
何谓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又称预期收益增值产品,是指银行通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将投资者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更形象的理解是,银行将投资者购买结构性存款的资金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保本的普通存款;一部分资金挂钩金融衍生品,以博取高预期收益,形成结构性收益。比如,挂钩黄金价格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为2%~5%,其含义就是:如果预定期限内(如6个月)国内金价一直在350元/克以内(未蒙受涨价风险),那么投资者就能拿到5%的高利率;如果未来6个月金价只要上涨到350元/克以上,不管会不会降下来,都只能拿到2%的低利率。
结构性存款自资管新规实施后,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增长后,在监管整治多因素影响下,自2018年6月开始持续下滑。2020年2月以来,结构性存款触底反弹。
针对这种态势,银保监会近期已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明确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指导部分股份制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的规模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并先后针对银行结构性存款套利行为开出了三张罚单。北京银保监局及时下发了《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结构性存款业务增长过快的银行逐月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
其实,与历史比较,虽然3月份以来结构性存款有明显反弹,但总体仍处于底部位置,监管何以如此敏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3月份以来结构性存款背后所呈现的新趋势,即单位结构性存款快速上升背后的资金空转问题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警惕和担忧。
一是假结构性存款对存款市场形成干扰,也阻滞了资管新规实施的进程。银行通过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以两层收益结构、较窄幅的浮动收益率区间设计,“保证”投资者的收益率。其实质是保本型理财的变种,与资管新规净理财值化管理要求相悖。
二是结构性存款推升了银行负债端成本,制约银行资产端利率下行,从而增大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难度。尽管今年以来在财政、金融系列组合拳推动下,贷款平均利率已较年初明显下降,但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仍维持在3%~4%的水平,这无疑构筑了贷款利率的隐形底,制约了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
三是诱导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空转套利。今年以来,为支持抗疫和复工复产,央行宽货币与宽信用政策并行,推动企业融资成本快速下行;但银行净值化理财产品的转型进程慢于预期,银行理财与结构性存款收益率维持高位,企业通过短贷、票据等方式获取的资金成本显著低于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利率,形成套利空间,客观上助推了实体资金的脱实向虚和资金空转。
可见,从宏观层面看,监管压降结构性存款自有监管的理由。从长期看,结构性存款萎缩是必然趋势。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面对结构性存款的前景,或将面临更多的困惑:除了谨慎捂住自己的“钱袋子”外,更需要思考让自己的钱如何安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