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颗毛豆

年产值20亿元

  本报讯 在绿油油的菜田里,翻滚过毛豆田垄的采摘机很快就收获清清爽爽的四五百斤毛豆,人们围着采摘机在田垄间探究机械采摘的优势……6月18日, “加工(出口)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示范现场会”在海盐县沈荡镇王家浜举行。

  “一台可顶近200个采摘工。” 海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永华介绍,人工采摘成本逐年上涨,如今几乎占到了毛豆生产成本的40%。

  普普通通一碟毛豆,在浙江已形成一个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的生产加工产业,并形成菜用大豆产业发展的“海盐经验”。

  “海盐经验”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助推该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从省农科院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培育、推广菜用大豆新品种开始,囊括了研发推广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速冻加工和预制菜肴技术、引进创制菜用大豆新型采摘机械、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等全方位的技术攻关,涉及到科研部门、政府农业部门、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菜用大豆课题组负责人龚亚明介绍说,浙江根据市场需求先后育成早中晚、春夏秋不同类型熟期配套的8个菜用大豆新品种,其中“浙农6号”是迄今育成的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最高的菜用大豆品种,不仅外形荚宽粒大,荚色绿,卖相好,而且丰产性高,目前已成功替代种植近30年的“台湾75”,成为浙江省及周边地区速冻加工类型菜用大豆的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占省内同类型已审定品种的60%以上。

  在加工(出口)蔬菜全产业链环节中,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更起到了稳定器作用。海盐的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有2条速冻蔬菜生产线,每天可加工菜用大豆约100吨。该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当地菜用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林福呈表示,在菜用大豆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的“海盐经验”基础上,浙江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和服务资源,对接市场和地方产业需求,发挥科研优势,促进浙江乃至全国加工(出口)蔬菜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叶杨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年产值20亿元 2020-06-23 2 2020年06月23日 星期二